新华网兰州11月9日电(记者赖安林)他的双腿虽然残疾,但他人生道路的步履却是那样坚定;他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他献身教育的信念却是那样执著。
正如他最喜欢的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一样,他拄着双拐、骑着毛驴,在黄土高原上山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33年,直到现在。他说:“我的这一辈子,过得不后悔。”他就是现年52岁的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镇原县殷家城乡李园子村小学残疾教师张学成。
命运多舛
地处甘肃东部革命老区的镇原县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张学成就出生在这个县最偏远的殷家城乡李园子村。初中毕业、家境贫寒的张学成在18岁那年被聘为民办教师。然而,就在他开始教师生涯不到半年的1972年2月,一次普通的静脉注射导致他下身偏瘫。在当时那个年代,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张学成不顾家人的劝阻,拄着拐杖,上坡时吃力往上挪,下坡时坐在地上慢慢往下蹭。谁曾想到,张学成这双拐一拄就是33年、12000多个日子,在从家到学校10里山路上往返,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1993年,张学成的左腿在进行烤电治疗时,不慎大面积烧伤;1996年他的左脚跟不幸感染,做了植皮手术;1998年,他又被医生告知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极可能发生癌变。接二连三的病痛,并没有摧垮张学成的意志,他仍然坚持工作,只进行保守治疗。
到了1998年的冬天,张学成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连跨进教室门的力气也没有。学生们把他们的张老师抬进门槛,抬上讲台,张学成只能趴在讲桌上讲课,手扶着黑板沿写字。一个下大雪的日子,学生们等着张老师上课,可是直到上课时间过去十几分钟了,也不见张老师到来。有学生急忙出校门,才发现张老师已经倒在雪地里,可是他仍然蚯蚓般地朝教室蠕动,虽然一手蹭地,一手却紧紧搂着学生们的作业本。孩子们看到这情景,全都哭了。
蜡炬燃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3年病痛的折磨,一米七几的张学成体重现在不到50公斤。但他并没有向病魔低头,而是凭着惊人的毅力,走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之路,执著地奉献于他毕生热爱的教育事业。张学成说:“进入课堂,见到孩子,我的痛苦就好像不存在了一样。”在伤痛最严重的日子里,张学成也曾经在夜里流下悲伤的泪。他在心里问,老天为什么对他那样不公。可是,每当见到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看到他们那双期盼的眼睛,他又忘记了疼痛。
张学成在日记中曾经写到:“人是为了克服困难而降生的,我只有坚强得活下去,为孩子们献出全部的爱和整个生命,才是我唯一的选择和人生的归宿。”张学成爱学生胜过爱自己,在债台高筑、生活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贫困生垫交学费、买学习用品。学生张庆莲因母亲去世,家里生活困难,连称盐打油的钱都没有,近三年的学费全是张学成垫交的。
张学成妻子白富秀在谈到丈夫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由于张学成一心扑在教学上,加之身体原因,家里几十亩山地、大量的家务几乎全靠她一个人操持。妻子曾经三次怀上孩子,由于过度劳累,最终孩子都小产。张学成眼里噙满泪花地说,他对不起妻子,让她劳累了一辈子。妻子却说:“只要他能把孩子教好,即使天天走十几里给他送饭、家里的事全包了也要支持他。”
33年耕耘,张学成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培养了李园子村两代人300多名学生,有30多人最后都上了高等院校,还有人在攻读博士学位。许多学生每年都要看望他们读小学时的张老师。他们说,张老师是他们一辈子最难忘记的人。
无欲则刚
张学成对奉献看得很重,对索取却看得十分淡泊。在他33年教学生涯中,有22年他的月工资都只有几十元,从未超过100元;张学成疾病缠身,经常吃药,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可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的要求。相反,他把家乡的教育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1999年,张学成荣获陈香梅教育基金会首届优秀教师奖,奖金2000元。对于治病急需花钱的他来说,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但他硬要拿出一半捐给学校。他动情地说:“时间和生命对于我,不会有太多,请大家替我想:今后我还能为学校和孩子们做点什么!”一句话让在场的许多人啜泣起来。2000年,他又把当地政府发的奖金拿出来支持老区的教育事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于自己小利的毫不介怀,把爱无私地献给了学生,留给他自己的却只有虚弱的病体。张学成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李园子村村民都说:“把孩子交给张老师,我们放心。”
爱得愈深,奉献就愈多。只讲奉献,不图回报,这就是张学成——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教师无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