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0位拥有亿万资产的老总齐聚清华经管学院,开始接受为期12天的封闭式脱产学习,这是浙江省人事厅在清华首次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学费由浙江省政府出资,12天课时费共42万元。(11月9日《成都商报》)
能清晰地感受到“政府埋单”背后的殷切期待:通过增加“草根浙商”的知识含量,可以提高草根企业的创富能力,如此既能增加就业岗位,政府也能汲取更多的税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益,看上去是多好的一个“各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帕累托最优”!
其实这种“帕累托最优”只是一种幻像,却有一样东西遭到了实质的伤害,那就是公共财政精神———42万对政府不算大数目,但公共财政却在“非公共服务流向”中失节了。
有人要说了,政府为富翁培训埋单,目的是指向公共利益,这难道不是一种公共服务吗?笔者认为这不属公共服务而是私人服务。公共服务的显著特征是,服务应该能够平等地惠及每一个人,平等地为每一个人所享有。基于社会需求的庞杂,公共财政在任何社会里都是稀缺的,所以公共财政只能是一种“有限财政”和“底线财政”,只能用于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公共产品,诸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经济适用房建设等,而“量身订制的课程”显然是一种奢侈品。
把有限的公共财政拿出部分用于服务亿万富翁,还隐含着一种“效率最大化”的错位价值取向,认为把财政投向富人会产出更多。
另一方面,公共财政的使用还有这样一个原则:一个市场社会的资源配置应以市场调节为中心,只有当市场调节的成本比政府干预大的时候,才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节,也就是说,政府在市场中只是个“配角”,别人不愿意干或干不了的事,才需要政府去干———那么,在“向亿万富翁提供课程培训”这件事上,市场能不能办好呢?
富人的需求,市场当然能办好!利益驱动下,富人有的需求,市场会锦上添花地提供;富人没有的,市场会挖空心思去主动创造。在“提供课程培训”上,君不见各所名牌大学变着花样地办着“老板”班?
既然市场能办得很好的事,政府为何插手用公共财政为富商镀金?这种干预只能在破坏市场平衡中造成培训价格的上升和财政的浪费。事实上,正因为市场自然会在利益驱动下体贴地为富人提供服务,政府才应该把有限的公共财政用在穷人的生活保障上,因为穷人正是市场失灵的地方,市场不会首先想到穷人的需要。
(曹林,《中国青年报》评论员、“青年话题”编辑;ermo1123@263.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