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5年11月10日08:24 来源:北方热线-沈阳日报 |
【热点排行】【推荐】【打印】【关闭】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虚假医疗广告把我坑苦了,差点要了我的命啊! 视点提示
近年来,许多骗子都把肮脏的黑手伸向了老年人群体,从中渔利。老年人群体为何令众多骗子垂涎三尺?一方面是由于许多老年人体弱多病、生活平淡,心理上迫切需要来自社会的各种关心和服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不少老年人安心养老,无形中脱离了社会生活,不读书不看报,以致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型骗术缺乏了解,警惕性降低。两相结合,骗子的各种骗术便大有市场。
本文所揭露的,就是一些骗子打着医疗活动的旗号,针对老年人进行虚假医药促销的现象。这一行径,不但扰乱了正常的医疗保健市场秩序,而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的危害。如何能斩断骗子的黑手?如何规避老年人在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损失?希望本文能给老人及关心老人的人们以启迪。
近日,针对非法的医疗促销活动,新华社专门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一些不法商贩用欺诈手段违法兜售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主要有三大陷阱。一是以义诊为名搞促销活动。二是以讲座、推介会、免费试药为名推销。在公园、生活小区,一些不法分子专门向老年人散发宣传品,赠送药品或礼包,邀请其参加推介会和讲座,通过鼓动性宣传,现场销售药品。他们还以诱惑性条件获取老年人的家庭住址,上门推销药品。三是医托上演双簧把戏。而这三种陷阱,往往就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说你有病你就有病时间:2005年10月
地点:三星社区和生庆社区接壤的小路上
经过:“钱我也不要了,药你们拿回去吧!”76岁的吴大妈把一盒390元的“ XX胶囊”(一种降压药)拍在桌上,转身就要走。
此话从何说起?原来,这天早晨,社区里的老人挤在开办在这里的一个XX胶囊促销桌前,惊奇地看见电视屏幕上吴大妈的血管“惨不忍睹”。
那促销小姐将一滴水滴到吴大妈的指甲上,用显微镜一照,电视画面上就出现一张所谓“血管”的“大地图”。“您看,很多血管粘连了,血流不旺了。您快得脑血栓了,您看您嘴角都流口水不是,怕是治晚了就要中风了!”吴大妈只听得心惊肉跳。“咱又不认得这些地图,她说得怪吓唬人,只能买药治了!”就这样,吴大妈买来了高价的“灵效药”。
吴大妈兴冲冲地拿给邻居看,谁知邻居马上就埋怨开了:“吴大姐,哪能是他们说你得了高血压,你就得了高血压?前几天咱俩一块儿到医院检查,你不还是好好的吗,怎么没几天就能得上高血压呢?”吴大妈的老伴也觉得奇怪:“前一段,孩子领咱们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没说你得了这么重的高血压呀!你咋能不相信医院,反而相信这些来路不明的人呢?”
两下里这么一合计,吴大妈明白过味儿来了,自己好像上当了。她连忙拿着药奔回促销点。
“闺女,我家马上要交采暖费了,拿不出这么多钱,老头不让我买药。”吴大妈刚提出退钱,刚才还很热情的女推销员,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钱让经理拿走了,下午再来吧。”
气急之下,吴大妈就把开头那句话甩了出来。老太太这么愤怒,倒真把促销桌后的人震住了。“大妈,这是您的药钱,你收回去吧。”促销员陪着小心。
这厢,吴大妈虽然“脱险”了,可同楼的另一位邻居却又上了当。“当初他们卖药时承诺,只要吃了这个药,血压就会降下来,绝不会反弹,可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只要一停药血压又升上来,这不是忽悠人吗。”邻居苦不堪言。
点评:个别药品、医疗用品和保健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通过夸大、捏造病情,亮出“专家门诊”的旗号,加上“不反弹”“根治”等极富诱惑力的广告词,误导老年人购买所谓“对症下药”的保健品或药品。实质上,这样的把戏只是“哄你没商量”。“免费旅游”“钓大鱼”时间:2005年国庆节前夕地点:沈河区菜行社区
经过:12次电话邀请你去旅游,“全免费”!有这样的美事吗?!
先不说是真是假,这事真让崔大妈遇上了。
“我和老伴这心里冰凉冰凉的,他们就把一车老人给晾在车外,不买药不准上车……”崔大妈回忆着,又掉下了眼泪。
国庆前夕,生活富裕的崔大妈一家莫名其妙接到了多个药品促销电话。“您只要购买1000元的保健药品,就可以享受省内免费自助游。我们的保健品绝对没说的!”对方语气亲切热情。12个电话通完了,崔大妈和老伴心动了。社区里几十个老人交了钱,高高兴兴乘车出发了。“谁知咱们上当了!给我们拉到郊外后,他们还逼我们买药,否则就甭想回家。”崔大妈抹着眼泪说。
那天,旅游车在偏僻的郊外停了下来,所有老人都被撵下车。“买了药,您就请回车上坐,什么时候大家都买完,咱再开路!”促销员小姐倒是也不着急,就看着几十个老人站在荒郊野外,慢慢晾干了最初的“喜悦”。崔大妈开始小声啜泣,跟老伴翻钱包筹钱。最后,老人们随身带的钱所剩无几,换回来的除气愤与无奈,就是大包小包的药品。
“老人的心理都挺脆弱,谁禁得起这一招呢?我们这次旅游真像上了人家的贼船!”
点评:真乃恶毒的“请君入瓮”之计!总有些黑心药品推销商,以组织老年人免费参加各种联谊会、外出旅游为名,施以小恩小惠,然后再采取“包产宰割”,不论有病没病,一律使用逼迫手段强制参加者高价购买药品。买药还要带上户口簿时间:2005年春天地点:某社区车棚
经过:“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主办‘关爱老人,义诊赠药’公益活动”——一条鲜艳的条幅在社区车棚粉墨登场。
而前一天,一些“先遣队”已经开始了“舆论总动员”。他们在社区串游,遇到在外晒太阳的老人就免费“看手掌诊断病情”:“您老这是病啊,没关系,明天您带着户口簿到车棚来吧,我们将提供免费义诊,并赠送药品。”临走前,“先遣队”丢下一线诱饵。
“请看,这就是你们老年人的大腿骨剖面图,骨髓疏松,像老树根一样在慢慢烂掉……”一个自称专家的“白大褂”站在一幅人类大腿骨的示意图前,意味深长地讲述着老人悲惨瘫卧病床的痛苦。
突然,听讲的社区老人群中,传来一声凄厉的哭喊:“买!买!老头子,不管多少钱,咱都拿钱买!”韩大妈激动地对老伴喊道。她患有脑血栓,腿脚不灵便,饱受病痛折磨,“白大褂”的话碰到了她的痛处。
果然,在“白大褂”的煽情演讲后,老人们情绪激动。“干妈!您走好!”“白大褂”亲热地招呼第一个冲上去买药的韩大妈。这一声“干妈”惹来了一片哗笑。于是,又有几个老人上去买药。“二妈、三妈、四妈、五妈……”这一声声酥麻的招呼从“白大褂”兴奋的嘴里喊出。凡是买药的人都必须先交户口簿“登记”备案,且都得到了赠送的一小盒药。
这时,一名低保户老人走上来说:“我户口簿在儿子手里,现在拿不到,能不能免费赠送一点药给我。”听了这话,“白大褂”一脸公事公办的表情,“等下午来再说吧,但必须拿户口簿,不拿不赠药!”
“老姐,他要户口簿就是为套你的联系电话,以后电话促销,你可别听他瞎掰!”人群中,一个清醒的声音喊。但这并未打消老人们买药的积极性。
下午,几个冷静下来的老人返回退药。“白大褂”脸色一变,横眉冷对,“只卖不退!”早上还是被此人“二妈”、“三妈”叫着的老人们,被噎得愣住了。
点评: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抬出鲜亮旗号,打着知名度较高的形象牌子,在街道、居民社区挂上义诊的横幅,安排一些穿着白大褂的人,以免费检测为名,骗取钱财。最恶劣之处,是利用老人脆弱的心理,用近似恐吓的病情说明,攻破老人的心理防线。让带户口簿是为了了解家庭信息,为下次促销做准备。
促销药埋伏“健康炸弹”
究竟如何看待这些走入社区推销药品的行为呢?
记者采访了沈阳市卫生局医政处付强处长。他说:“药品厂家、公司企业借助医疗活动进行药物推销,这是不被允许的违法行为。所有药品的推广,要由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比如说省市区各级医院。按照1994年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2003年卫生部打击无证行医的通知,‘不在医疗机构内,不能开展医疗行为’。”
他解释道:“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并非所有的药物都能起到积极的疗效。为了保证人身安危,百姓要慎重购买。对老人的身体健康要重视,一定要经过医疗检验,对症下药,不能听信盲目的广告宣传。越是不治之症,市面上越有繁多的药品可以治疗,但是又有谁发觉病人减少了呢?这些促销商恰恰抓住了老百姓‘有病乱投医’的心理。”
大东区政协委员、沈阳市德济医院院长李金萍说,“这是上门取钱,不是送健康!”
李院长说,药品分“准字号”与“健字号”两种。前者要按照正规医嘱用药,后者属于保健药品,其中部分的确能起到保健作用,但也有些会起负面效果,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
而且,“即便都是‘脑血栓’,也不是所有针对该病的药物都能服用,”李金萍一针见血地指出,“判断药物的疗效,要认定多年的‘临床效果’,而不要只凭推销者的一面之辞。”
她进而强调:“健康很重要,患者要敢于面对病情,由正规医生明确诊治,以此为准‘对症下药’。”
记者还采访了沈阳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面对医疗促销的众多“脸谱”时,要留心两点:其一,要到正规药店和医院去买药;其二,接受医疗服务前,要检验医疗机构的资质。
辽宁同方律师事务所王屴律师认为:“当消费者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存留有关证据,以作为法庭上维权的凭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