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大学的学术现状,大概已没有多少人表示赞赏。对于理科的情况,我了解不多,不敢妄评。对于文科,因为参与其中,所见所闻不算很少,可以说几句。当然不能否认还有严肃的学者和真正的学术,但已经极少。
什么是学者?什么是学术?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在一些学校的一些学科,大概已经没有人回答。因为在不少的地方,从博士导师、学科带头人,到他们的博士生硕士生们,都已经有了另一套做法。写文章么?写;写专著么?也写。而且人人都写,成果颇多。但写的目的非常明确:晋级晋职。在某些特别的时刻,他们还写得很紧张,很累,眼睛熬得红红的,让人见之而生同情之心。在某些时刻,比如,要评职称了,甚至会搞得整个学校似乎都在拼论文,在这种时候,本校的学报编辑部便突然被许多人想了起来,编辑们收到许多稿子,而且哪一篇不发也不好交待--明知道评职称要用,关键时刻,真是人情厚薄立见分晓。
其实,教师就必需写论文吗?如果让我说,即使在大学里,也不必让所有人都写论文。且不说伙食科长、房产科长之类,只要做好他的工作就称职了,没有必要非要让他写论文,就是教师,也不一定非要写论文。一个教师能够把课讲好,完成教学任务,对得起学生,就不错了。我这样说,不是不重视学术论文的写作,而是说,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师讲课是不能胜任的。说起来似乎是笑话,教师在课堂上讲某个作家,却连那个作家的代表作也没有读过,而且他并不感觉到这有什么不妥。毕业于名牌大学,读完本科考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又考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到大学任教,地道的科班出身,当然有理由自信,然而,却在不经意中透露,原来考硕士依靠的是那本教材,考博士依靠的还是那本教材,后来任教了,在那本教材之外,又参考了一本教材,却没想到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读些什么书。于是,讲鲁迅的小说不需要读鲁迅的小说,讲周作人的散文也不需要读周作人的散文,讲徐志摩的诗歌也不必读徐志摩的诗歌,自己一路就这么学过来的,自然也就这么教下去。就这样讲课,能把课讲成什么样子?
但是,就这个样子,却必须写学术论文,而且要数量,也要″质量″,需要多少篇发表于核心期刊等等。写论文也与讲课一样,论鲁迅的小说,并不需要去读鲁迅的小说,论曹禺的戏剧,也不需要去读曹禺的戏剧,整个论文都可以从别人的论文中拼凑而成。这样做常常是轻车熟路,因为硕士论文是这样写的,博士论文还是这样写的,评教授用的成果也只能这样去写。就这样的学术,能为学术园地带来什么呢?
不过,这样的教师也会常常感觉很委屈,因为无论如何,他的文章都是他自己写的,抄袭也是他自己抄的,拼凑也是他自己凑的,而有些人根本无需自己动手,这些人一般都是领导。在今日中国高等学校,书记也要评教授,各部门的干部都要评业务职称。如果没有上过课,就评研究员。既然要评业务职称,就要有著作,没有办法,必须有人代劳。
可是,如果你跟这样的领导谈谈心,就会知道他们也不满意。尽管有人代笔,但他还是要费心费力。试想,为这种事去找人帮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真的不想要,如果天下所有的校长书记都没有教授职称该多好!可是一些人偏偏有,相比之下,没有就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校长就是校长,书记就是书记,一些人平时并不关心学术,想的只是如何管理,如何经营,那是他的份内事,职责所在,不能出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也是真不容易。平时天天开会,考虑那么多的事,包括官场的勾心斗角,哪有什么时间写什么学术论文?到头来,为了职称,却必须写论文、出专著,不是额外折腾人吗?
可是,大家都在这个圈中折腾。
于是,人人有职称,教授、研究员大丰收;人人搞学术,论文、专著大丰收。好好的纸张被用于印那样的″学术专著″,真是有点可惜!
学术垃圾本来是难于制造的,但现在已经比较方便。
一是刊物本来就不少,出版社也多,只要拿一点版面费,就可以发表论文;只要让出版社不赔本,越是毫无意义的垃圾越容易印出来。
二是各学校往往有自己的出版社,那是学术垃圾最好的去处。本校教师的东西如果在外面找不到地方,为了本校的学术繁荣,出版社应该做点贡献。而且,今日中国有一个好处,许多书除了作者自己,往往没有第二个读者。
三是随着社会的全面腐败,一些权威刊物也把自己推向了黑市。作者与刊物相互依存,有好的作者群,刊物自然档次就高。可是,为刊物的物质利益计,刊物可能就要改变思路。比如,收版面费,或者变相地收版面费,面对高水平的作者,一般就行不通。那么,为了刊物的经济效益,就只能抓那些发稿困难的作者狠狠宰一刀。这就像一些国有企业的采购员,他们常常并不欢迎合格产品,因为好产品价格浮动有限。那些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才是他们瞄准的目标,可以拿到更多的回扣。当前国内一些著名的所谓权威刊物之所以办得很烂,原因就在这里。不需要看别的,只要看一看哪家刊物喜欢与高等学校联合办会就可以了。那些刊物一般是不会讨钱的,所有费用都由学校出,而且要招待好,然后请他们讲一讲,以讲课费的名义给一笔不薄的报酬。再进一步,学校还可以资助一笔。作为对学校的回报,就是给该校发表几篇论文。众所周知,这种用公费换来的发稿机会,当然不会轻易落到哪个教师头上,而能够获得机会的人,可能恰恰平时并不搞什么学术。
(作者系南开大学博导)(稿源:李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