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历史使命。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者所以学做人也”。西方现代大学理念也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爱因斯坦主张,“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些思想都强调,大学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匠人,更应该具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
这种具备了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道德、完备的知识技能和勤奋负责的生活态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大学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教书与育人切实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改进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为此,大学要重点推进包括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建设,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出大批具有人文情怀,高尚追求,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德业兼修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的拉动。从大学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大学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从主体层面上,大学要推进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管理创新和教育内容创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创新人才成长氛围,提倡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团队,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鼓励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结合,鼓励师生间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从客体层面上,大学必须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
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中,从未一味地坚守自身“象牙塔”的高尚与纯净,而是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要发挥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作用,用大学文化整合社会文化,将大学的责任、大学所崇尚的精神以及大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塑造科学精神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科学精神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精神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包含有人文精神的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境界。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原发地的大学,在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塑造科学精神的重要使命。
当前,大学在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为强调社会科学精神的塑造。这种融入了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来源于大学优良的科学传统。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即是在包含着以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富强国家的同时,强调科学在建立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旧思想中的革命精神。应该看到,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愚昧迷信的氛围,树立起科学精神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大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技术技能层面的科学知识,更要将科学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使受教育者在具备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科学精神,成为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充满人文关怀的高素质人才。要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理性地认识事物,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使人民群众自觉抵制愚昧迷信思想,识破伪科学骗局,提高科学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全面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科学精神。(作者为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