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天下
梁捷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回应近来对经济学家的猛烈批评时,再次回到“效率与公平”这个经典问题上来。他认为经济学家不能随意鼓吹提高工资,“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任何一个学过一点劳动经济学的人都会承认,李剑阁的观点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成立的,但需要有一系列前提假设,即市场必须是完善的。只有用法律严格地保障劳动者各项权利的基础下,看不见的手才会把工资定到那个恰当的位置上。
可惜,现实中并不总是如此。譬如民工荒的出现,很多劳动岗位供需存在缺口,特别是缺纺织女工,招也招不到人,即使把工作机会放在人家打工者面前都不要。然而,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有那么多,根本就不是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是在于工资实在太过于低廉,不足以补偿各项基本权利缺失所造成的成本。民工荒说到底是权利荒,民工必须比城里人支付更多的生活成本而只能获取最低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自然是失灵的。
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体制的缺失,实际上也会抬高劳动力成本,抬高民工的工资水平,扭曲的市场里会有扭曲的价格。也许这个价格不符合理想的经济学模型,但却符合现实状况。完全无需经济学家来鼓吹抬高劳动力价格,只要上述的那些社会保障体制不得到改善,市场就不会自动出清,民工的工资就会一直往上抬。没有经济学家,投资者也会把产业转移到越南之类的地方去,最终倒霉的还是本国的民工。
其实李剑阁大可不必为那些“否定经济学家”的声音而感到担忧,反正他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倒是那些整天传播“群众不信任”的媒体和记者应该担心了。他们面对财经问题时,找来找去找的都是信誉极差、水平拙劣、为各自利益集团代言的经济学家,这些媒体和记者的立场又何在,是否真的代表了广大读者的权利?
事实上,远不止经济学家在公众面前失去公信力。某著名法理学家在招生程序上设置黑幕,某著名哲学家在学术专著中抄袭,某著名传播学者在英文世界写的文章和在中文世界写的文章竟观点完全对立,各类学科的明星学者在群众视野里早就失去公信力了。丁学良说,“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把这句话当中的“经济学”换成“法学”、“政治学”、“哲学”、“传播学”或者“社会学”,我看也完全成立。甚至我们还可以追问,中国有很多合格的记者吗,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我们媒体也常被一些失去公信力的经济学家所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