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新
《中国青年报》最近做了一个专项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结果显示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有两位。
有人说,这个调查的权威性值得商榷。更多的人却认为,倘若再做类似调查,估计结果差不离。眼下人们对经济学家不那么信得过,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坦率直言,中国的有些经济学家什么问题都敢谈,都能谈出一大套方案来,至于是不是切合国情、是否有效,就不管了。
信任率如此之低,主要还不是公众对经济学家的学术水准有疑,而是对他们的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感乃至人格有了想法。
有些经济学家像明星,喜欢走进公众的视野里,扛着金字招牌(有的人在某一领域有过个人建树,有的人拥有的则主要是所供职机构或学府的声望,和曾就读的学校的名气),坐飞机满天飞,到处演讲,拿高额讲课费,为了赢得满堂喝彩,哗众取宠,不负责任地抛出惊人之语。还有些经济学家屁股坐在某个利益集团的凳子上,拿着酬薪,结果屁股指挥脑袋,散布的观点有意无意地朝某个方向倾斜。这样的经济学家,被看穿了,人们还会信任他吗?
公众对经济学家信任率低,恰恰说明今日百姓已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与主见。这对于经济学家实在是一个警醒:“该反思了,看看自己是否坚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当下的中国,改革不断向深度推进,实在需要一批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能坚守独立见解、讲真话、能向社会奉献高水准学术成果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