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违法建筑一直被称为“城建一号难题”。最近安徽省合肥市在短短百日之内拆除违法建筑逾千万平方米,成功实现了“零补偿”下的“零冲突”。
重病须用猛药
“仅160多万人的合肥,违法建设竟达到1800多万平方米。城郊接合部90%以上地区,建筑混乱密集、消防通道阻塞、犯罪行为丛生,被群众骂为城市的毒瘤。”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说。
“隔夜楼”是令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头疼的词。一听说某地段要规划开发,本是杂草丛生的地方,第二天就会涌出连片的“隔夜楼”:这些“楼”极为简陋,造价不足每平方米100元,甚至“墙壁”是用硬纸板搭起的、“天花板”是用订书机订起来的。一些违法建设荒唐到将高压线都“包揽屋中”。造楼只为索要高价补偿和勒索开发商,市区出现多个提供“一条龙服务”的“违法建设生产链”。
“复杂性远不止于此!由于历史原因,从省、市委到武警、公安等部门也建有大量违法建筑。许多建筑合法因素与非法因素交织;以前数次拆违半途而废,违法者心理抗性大大增强;困难群体搭建的违法建筑比例较大等。对合肥市委来说,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执政能力大考!”合肥市委副书记黄同文说。
刚到任合肥市委书记的孙金龙连续多夜失眠:“下这个决心,说实话,真不容易!”他到任时,正赶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征求意见阶段,灌得耳根子生疼的批评意见就是“违法建设猖獗,多年整治不力”。
“重病要用猛药!”记者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碰硬但不硬碰
违法违章建筑是城市中无法承受之“硬”,弄不好就是个“火药桶”。但合肥市委的态度异常坚决:要敢于碰这个硬!
在普通百姓眼中,“官是硬”。市委规定:绝不允许“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软不拆硬,拆明不拆暗”。骆岗镇一居委会主任在高压线下私搭250平方米“违建”,置多次警告于不顾,被免职;规划监察大队长鲍某执法“过软”,被免职;规划分局局长邱志强受贿后,私下发给违法别墅许可证,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
第一个被拆的,是合肥市委办公厅的18间沿街“黄金门面”。随后,安徽省委、驻皖武警部队也纷纷自拆违章建筑。不足半个月,安徽省直机关就雷厉风行地拆除约1万多平方米的违法建设。
对普通市民的“违建”问题,要碰硬,但不硬碰。
合肥市的两招奏了效:一是舆论先热。在正式拆违前,各媒体已开始了拆违“预热宣传”,把实情向群众公开,以争取最大限度民意支持;群众对党政机关的监督、群众间的相互监督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以凸显拆违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拆违死角在舆论监督中不断曝光,老百姓有话,可以直接在报上讨论。
二是变“对抗”为“对话”。党政领导与不同群体的对话,有“下岗职工恳谈会”、“出租车司机座谈会”、“经商户座谈会”、“为困难群体寻岗座谈会”等,市、区党政领导走上电视屏幕、电台演播间,现场对话。
许多被拆户说,虽然是违法建设,毕竟是血汗钱垒起来的。几次对话后,气顺了。
扶持最弱群体
许兴毓夫妇的难处,靠“目测”就能看得透:违法搭建的简陋住屋,所有的家当几乎都是跑遍各处商场,拣最便宜货添置的。
“孩子在上学、大人吃低保,我的干洗店设备全是借债买的”。许兴毓的状况让市拆违工作人员犯了踌躇。但市委“一把尺子、一个政策、一视同仁”的拆违原则,是没有丝毫弹性的:许家的违法住房必须拆除!
合肥市委、市政府费了大功夫把下岗后因拆违而“二次受损户”、低收入群体、进城靠小经营谋生的农民工当作特例在对待,“把最优惠的政策给他们,把最细致的关心给他们,一个也不能少!”
拆违伊始,合肥市就重点设计了社会保障具体内容,出台就业援助、低保、住房补贴三个配套文件,确保不因拆违造成群众就业、生活、住房困难:
设立“百帮再就业一条街”,集中使用各项优惠政策“裂变”就业岗位。对入场就业经营的,实行房租、贴息小额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
盘活闲置商业门面房为拆违服务。对全市10多万平方米商业用房进行紧急启用,鼓励被拆商户入场经营。改造旧厂房、仓库用作应急经营场所。
政府牵头,组织有“岗位潜力”的各类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面向因拆违而下岗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全市因拆违减少就业岗位19000多个,但为被拆户储备或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4000多个。
据统计,由于部署周密,方法创新,对困难群体的利益处置得当,已拆面积中“自拆”“助拆”的占98%以上,“强拆”面积不足2%;社会调查中市民“对拆违的满意度”达93%。
据新华社合肥11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