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的乳品加工基地建成 伊利走向世界再添强劲动力
7月28日,伊利集团投资3.5亿元、日处理鲜奶1500吨的金川新工业园正式落成。这不仅更改了亚洲最大的乳品生产基地的位置坐标,进一步提升了伊利集团在乳制品产业方面的规划、设计能力,而且凭借后发优势,其技术装备无可争议地站在了世界的领先位置。另一方面,呼和浩特市努力打造“中国乳都”的构想也因此而添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伊利金川新工业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自2004年8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新厂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厂房及附属工程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其中主车间、自动化立体库设计为轻钢结构;办公区、能源区、洗车房、废品站设计为框架结构。新工业园生产车间共设计安装18条生产线,其中14条是德国康美包生产线,4条是瑞典利乐生产线,主要生产伊利纯牛奶和乳饮料系列产品,日处理鲜牛奶1500吨。整个园区按照欧洲先进乳品企业的集自动化、信息化、大规模、花园式的标准化工厂建设。
据介绍,伊利新工业园实现了收奶、标准化、无菌灌装、机械手包装及出库的工业全自动化控制。园区内的生产设备装备分别来自德国、丹麦、瑞典、日本,均为国际一流水平。在中央控制室,操作人员可以看到牛奶在生产过程从原奶的验收到无菌处理,到无菌灌装,最后到入库和出库的全部四大环节,从而对生产过程实现了直接的操作和监控。参照GMP的工艺要求和工艺要点,工业园区使人流和物流将更加有序,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保证了产品的风味纯正;劳动强度较大的工序采用机器人操作。引进了世界一流、具有极强识别记忆的全自动立体仓储系统,共有21024个货位,容量20000多吨,实行 STV无人驾驶自动穿梭小车运输管控。采用了从原奶收奶、成品出库到进入市场的MES产品完善追踪链,包装过程中实行信息中央管理,自动采集样品检测,有效实现产品追溯的安全防范系统。应用了从奶车进入、清洗、原奶化验、过泵、收奶、车体内部洗浴刷卡的“一卡通”安全保证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多媒体会议及视听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公众信息发布与查询系统,有效节约了能源和人力,实现了开放性、高效性、实用性、可靠性的特点,可以说是当今最先进技术和设计的完美结合。
在国外,建设这样一个生产基地要几年的时间,而伊利却只用了短短的一年的时间,这可以说是伊利速度,也是伊利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依托得天独厚的奶源优势和来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乳品设备和加工工艺,伊利集团自1999年开始,按照“中国伊利”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系统整合:投资8个多亿,全面启动乳业技术改造工程;投资2.6亿元建起了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高温灭菌奶生产基地,全套引进上个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的德国GEA集团牛奶无菌加工设备和瑞典利乐公司超高温灭菌奶包装线;围绕土默川平原、京津塘地区、松嫩平原三大奶源带,在东北、华北、西北、京津塘地区相继组建了12个分(子)公司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全国各地拥有多个委托加工厂。
由此,伊利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连年排在行业第一,各大主要产品都名列榜首,在数次权威的调查中,均显示出了极高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影响力。2005年4月,伊利继上年在中国品牌500强中以129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食品业唯一进入50强的食品品牌之后,在中央电视台选出的50个“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中再次高居榜首,成为中国食品业品牌的No.1。
还在几年前,伊利集团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发展战略目标:2005年销售收入要突破100亿元,实现做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目标。在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提高获利能力,做到销售额、利润额、自由现金流量的动态平衡。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美元,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并挺进世界乳业20强。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早在2003年6月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说过,中国的乳品行业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而伊利的目标,也真正是有的放矢。伊利“天然牧场”的独特优势与通过多年集聚而来的综合实力,意味着伊利能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里大有作为。伊利目前已形成了纵横数千公里,从东北到西北的奶牛产业带。对国内优质奶源的控制,使伊利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位置。
2004年,伊利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35亿元。连续第二年蝉联国内乳品行业销售冠军。今年一季度又实现23.55亿元,同比增长34.41%。事实上,伊利集团近年来的产品销售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业绩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受到产能的限制。如今,伊利又拥有了这样一个日处理达1500吨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乳品设备和加工工艺的工业园区,真可谓如虎添翼。
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在世人面前展现:伊利已经具有世界级的发展理念、产品品质、设备、技术和管理手段,加上始终坚持着对创新的无比渴望与不懈努力,伊利距离成为中国食品业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品牌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