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法上网我简直要疯了!”
“互联网无法替代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情”调查揭晓
出人意料的是“互联网可以替代任何事情”获选率最高(19%)
起床,打开电脑,洗脸刷牙,打开QQ和msn,进入网络游戏———这是西南财经大学一名大三女生每天必做的晨起工作。“我习惯挂在网上,即使上课也要让电脑开着。”她说,“我无法想像没有网络的生活。”
近日,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青在线实施的一项关于“互联网无法替代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情”的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选项不是“谈恋爱”、“结交朋友”、“开会”或者“读书看报”,而是“互联网可以替代任何事情”(19%)!
这项4032人参与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互联网在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依赖”网络度日。
前不久在智利举行的由2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互联网计划”的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良做了一份“关于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报告,其中谈到了“中西方互联网应用”的差异问题。这位常年从事“互联网国际比较”的学者说,西方国家的人多把网络作为“信息高速路”,而中国人对互联网的使用,娱乐成分过多。“这也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更依赖网络,觉得它可以代替任何事的原因。”11月10日下午,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在西方社会,人们使用最多的网络功能是“搜索引擎”和“查收邮件”,娱乐功能只占很小的比例。
从1995年中国第一个网络普及教育场所在中关村落户开始,短短10年间,雨后春笋般遍布在大街小巷的网吧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1999年,由北京、广州、上海三地同时举行的中国首届“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活动曾一度引发了各界对“虚拟生活”的质疑。而如今,已经再没有人会怀疑“网络生存”的可行性了。
作为中国第一代网民,郭良一直关注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2005年7月,他发布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对于65.9%的人来说,阅读网络新闻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功能,其次是一般浏览,接下来被认为“最常用”的三个功能均与娱乐有关———经常玩游戏的网民占62.2%,经常下载音乐的网民占56.5%,经常下载娱乐信息的网民占53.5%。
“前不久学校断网了,没办法上网,我简直要疯了。”北京某高校一名男生用4个字形容没有网络的日子:手足无措。网络恢复之后,他们宿舍集体通宵熬夜打游戏“魔兽争霸”。“真舒服,浑身都对劲了。”这件事之后,他终于承认自己对网络“有瘾”。据《调查报告》显示,像这名男生一样,有90%的年轻人经常上网打游戏。
在郭良研究员提供给本报的一组报告中,对网络依赖有这样的定义:一部分人对网络有强烈的心理依赖,如果长时间不上网,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这份报告还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固然会影响个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但是“个人性格”却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研究表明,具有神经质、消极、敏感等性格特征的人,网络依赖最强;相反,具有公正、克制、拘谨等性格特征的人,网络依赖最弱。“我们常说的网瘾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必须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进行讨论。因为个人性格是造成网瘾的主要因素。”郭良进一步解释。
“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味埋怨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能否让他们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了解网络不但可以‘打游戏’、‘聊天’,还有更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才是最关键的。”他建议说。
“娱乐仍旧是中国互联网所承担的主要功能。”郭良说,“近期内,这样的现状无法改变。”虽然《调查报告》指出,使用互联网5年以上的人会对网络有更多的信息需求,减少娱乐功能,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互联网的用户的中国,“每年有大量的新网民挤入这个领域,数据还是会被拖下来,所以娱乐功能仍旧是主要的。”郭良谨慎地分析。(实习生 张卓)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