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就要来了,您家里有多余的衣物吗,愿意把它们捐给需要的人吗?相信众多市民都会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接下来不少人恐怕要问同一个问题了:这些衣物怎么捐出去?
在最近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海论坛上,社会学专家指出,培育社会慈善文化,需要居民自觉的慈善意识,还需要公共政策的推动。
居民希望随时可以捐物
市中心一个1000户居民的新建小区,居民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他们大多数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甚至双休日也要加班。不少人是来自外地的新上海人,跟老弄堂里的居民不同,他们没有时间跟居委会打交道,甚至不知道居委会在哪里。
按照老弄堂居民的习惯,如果要捐衣物,直接就近送到居委会好了,但这些小区居民却实在很难这么做。他们中间不少人都有捐赠的愿望,而且希望随时都能方便地捐赠。
“9点社工站”服务白领
在徐汇区漕河泾地区的阳光慈善超市,各种捐赠物资大多来自企业,直接来自居民的不多。漕河泾地区有不少新建居民小区,居民中潜在的慈善资源并不少。
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保科科长刘艳芳说,鼓励更多居民捐赠,需要加强居委会和居民的沟通,“9点社工站”就是一个专门服务社区白领的居民自治组织。这个冬天的捐赠高峰就要来了,居委会将在社区网站上发布捐赠信息,居民可以把捐赠信息反馈给居委会,居民如果工作太忙,“9点社工站”可以上门收取捐赠物。
小区物业设置捐赠点
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卢汉龙说,“提供帮助”是居民实现慈善精神的一种需求,“接受帮助”是居民感受慈善精神的一种需求,政府的公共政策要充分满足这两种需求,才有利于培育全社会的慈善文化。
卢湾区民政局局长聂元华提出了一个计划:请物业协助,在全区的新建小区内设置捐赠点,由区民政局提供集纳箱,居民可随时捐赠,再由民政部门将物资送往区内各慈善超市。居民捐赠时可得到捐赠证明,民政局公布捐赠监督电话,居民可查询捐赠去向。
据悉,这项计划不久将在卢湾区实施。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