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错需要批评教育,但批评之后呢?是继续关注还是撒手不管呢?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据报道,11月14日早上,陕西陇县一小学21名小学生喝下豆浆后集体中毒。据警方初步调查,投毒者为该小学六年级的一名12岁男生,因为之前受到老师批评,一时想不开,想报复发泄一下,将“毒鼠强”投入豆浆桶。(《新京报》11月17日)
因批评受刺激而产生报复心理的学生我们并不少见,在笔者的教书生涯中也曾亲见学生捉弄教师的行为。就是本人也遇到过,由于批评的方式不当,在一次批评学生之后,我的钣盒(以前我的学校是蒸饭盒的)多了许多石子。还有一次更严重的,学生以集体离家出走的方式来抗议我对他们的“严管”。
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事实:一方面我们的批评教育不都是正确的,因为受到当时的情绪、掌握的信息等原因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批评之后不都是心服口服的,也未必都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受到批评总是不愉快的,难免会有心生记恨和报复的学生。如果忽视了这些学生,后果无疑会是可怕的。
对于学生因批评而投毒的事,教师应该反思:
其一,要注重批评的策略和智慧,尽量使学生在你的批评过程中认清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心服口服的目标。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批评学生很有一套,最具艺术的莫过于他“四颗糖果”的故事。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如此“艺术”施教之后,自然不会使学生产生报复之感。
其二,密切关注学生在批评之后的情绪变化。想不开也是他们正常的情绪反应。这里面可能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己的缘故,不管怎么样,如果发现不对劲的苗头,就需要教师及时跟进,作“后批评”工作,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但关注批评后的学生无疑也是批评教育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