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公关顾问公司发布了一项“2005中国百强中学榜”,主办方称《2005中国百强中学》评选是第一次由民间机构组织,并从毕业生角度监测中国中学教育的评选。评选旨在传播优秀中等教育机构、促进国内优质教育发展。(11月16日 新华网)
尽管举办者一再强调此次评选活动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80%的数据是准确的,是民意的反映。可评选结果一出笼,便招致了网上网下的一片质疑声,而更多的名校校长对此也是不屑一顾。显见,这个声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评选既不为业内人士看好,也不为公众称道,估计不会产生太多的社会效益。
且不说评选结果的公正性、权威性不高,就其“从毕业生角度监测”这个评选标准来看,这种评选就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且人为地扩张了城乡、地区和学校间的教育不平等,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宗旨。
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极不平等,优质资源基本上集中于大中城市和沿海省份,而内地尤其是偏远的西部农村,教育资源极为贫乏。而基于这种客观原因,农村与城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小城市与大中城市相比,教育水平、教育资源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更无能参与百强竞争。
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倡的是一个均衡概念,强调素质教育,鼓励各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的那样,这样的百强评选就如同“一个苹果跟一个香蕉比”,既无可比性也无社会价值。尽管举办者无意,可实际上“百强榜”就是在为已经占领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作喧哗,从而更加剧地区与地区之间、校与校之间对教育资源的肆意侵占。
何况,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精英教育大众化,确保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受教育的权益,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义,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百强中学榜”必然会导致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有钱人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往教育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校舍差、师质力量弱的农村偏远学校则无人问津,生源流失,教师流失。恶性循环之下,是农村孩子上学难、享受优质教育难。
对普通百姓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本不需要什么百强十强的评选,真正需要的是教育权益的平等。因而,“百强中学榜”打着民意的幌子来取宠百姓,显然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