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柏林11月19日电(记者刘向)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煤钢基地”早已成为历史。走过30多年转型之路,人口540万、面积4400平方公里的鲁尔区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新经济区。
在上世纪中叶前的100多年里,鲁尔区一直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二战结束后,它也直接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天然气供应对以煤钢为主的鲁尔区造成了冲击,煤矿和钢铁公司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鲁尔区在危机中走上转型之路。
鲁尔区转型的第一步选择从教育抓起。1962年,鲁尔区建起了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它也是战后德国新建的第一所大学。如今,波鸿鲁尔大学有3.7万名学生和近500名教授。
波鸿鲁尔大学建立后不久,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多特蒙德、埃森等城市涌现。如今鲁尔区拥有6所综合性大学和8所专科院校,成为欧洲大学最密集的经济区。各个大学在不同工业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尤其是高技术和通信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联手成立“技术转化中心”,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
在重视发展教育的同时,鲁尔区着手整合传统产业,推动企业转型。60年代末,北威州政府出台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煤矿业采取大力扶持政策,使煤矿生产技术和设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保持技术和设备输出的优势。1957年,鲁尔区有140个煤矿基地,到2005年只剩下7个,矿工人数由47万减少到目前的3.5万。尽管煤矿基地和矿工人数大幅减少,但欧盟31%的煤和11%的钢目前仍旧在鲁尔区开采或生产。
杜塞尔多夫市中心、莱茵河畔的曼内斯曼大楼,高近90米。五年前,这座城市地标还是德国老牌企业曼内斯曼的总部,现在大楼顶部耸立着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英国沃达丰公司的标志。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改造,曼内斯曼的变迁是个缩影。曼内斯曼公司主要生产石油管道等产品,在100多年时间里,它是世界钢管生产最高品质的代名词,是德国工业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初,曼内斯曼开始涉足德国移动通信市场,并很快成为德国第二大电信企业。2000年,该公司被英国沃达丰公司收购,如今是德国移动通信市场两大主要运营商之一。
另外,鲁尔区还从矿区入手进行城市改造。1989年鲁尔区开始实施国际建筑展览10年行动计划,从改造昔日的矿区和厂房入手,对城市建筑景观动大手术。实施这一计划后,绿地、居民中心、物流中心、工商业园区等大小100多个城市项目像拼图游戏一般散布在埃姆舍尔地区的17个大小城市。“国际建筑展览埃姆舍尔公园”项目在欧洲被视为工业基地稠密区在城市建造和生态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模式。
政府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多特蒙德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港口优势,打造贸易中心,并建立了内陆船运博物馆;埃森市则凭借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的休闲和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