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随着中美关系的迅速发展,目前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有11万,达到了有史以来之最。他们中有教师、美发师、外交官、旅行者、学生和商人。对美国应如何同中国人打交道,他们向正式访华的布什总统建言:眼光要长远,期望要务实,要学习他们的历史以体现对他们的尊重。
据《今日美国报》18日报道,1996年,著有《江城:长江边的两年》一书的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从密苏里州来到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支教。他说,初到时,他在各处都看到了“外国人不许入内”、甚至还有“备战”的字样。这是中国那个对外部世界极不信任的年代留下的痕迹。他说,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美国的代表,但却不得不接受被认为是那样的角色”。他最终认识到要想被接受,关键是要掌握中文。于是,一个在与世隔绝几十年后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社会对他敞开了大门。他说:“我在那里生活的时间越长,感受到的美中两国间的相似处就越多。除了两国都幅员辽阔外,令人吃惊的是在中国管用的东西,在美国也能发挥作用。”他还说:“两国文化都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他鼓励此间其他美国人要学习中文以体现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他的建议是:持之以恒。“我认为必须要有耐心,要坚持,不要轻易被吓倒”。
现年48岁的商人彼得·泽内罗初到中国时深刻体会到了交流的艰难,但也认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他说:“1984年,我到中国学习时,中国人很害怕坐下来与你聊天。”来自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的泽内罗最终在什刹海附近的公园里找到聊天的伙伴,那里有许多老人在遛鸟或唱京剧。1987年,泽内罗加盟了经营医疗设备的美中互利(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并大大拓展了自己的业务,现在他与中国妻子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建议是:耐心。他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土地。但是许多外国人不愿意动脑子。如果你了解这一体系,并有时间和耐心,你就能把事做成,这是在中国做生意令人兴奋的一点。”
学舞蹈的阿利·罗斯说,在中国的许多经历令她兴奋。1999年,她在昆明参加中文考试时,一块石头破窗而入砸向了她,这是愤怒的示威者在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前南斯拉夫使馆。这位来自得州加尔维斯顿的舞蹈演员说:“我当时真的很害怕。我认为,我对这个国家很有感情,但他们怎么把我当成了国家的敌人。”然而,她最终决定留下来,现在她把中国称为她的家。2002年,罗斯成为从亚洲最优秀的舞蹈学院之一的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首位西方人。这些年来,她因自己的舞蹈设计和表演赢得喝彩和声誉,并多次获奖。她的建议是: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她说:“这就好比踏上了另一个星球,呼吸着一种完全不同的空气。但是这不仅仅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而且还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