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刘延厚
引子
当公元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
这一革命的发动者满怀信心的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
他,从古老中国农村的田间小路走来,从偏僻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校园里走来。40年前,他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中等农业学校的教师。
今天,他却实实在在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名人。理所当然的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他和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殿堂中,光耀千秋。
走近袁隆平,感受他那超乎寻常的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
感受他那无穷的人格魅力。
个人档案: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现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获得荣誉:迄今唯一的国家特等技术发明奖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科学奖”
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
美国Feinstein基金会“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
英国Rank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
、、、、、、
袁隆平的故事
少年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处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磨难伴随着他的成长.
袁隆平足迹江西德安。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曾做过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等职。父亲袁兴列做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南京政府侨务科长。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故取名二毛。因其属马,大家又称它为小马驹。
童年的小马驹有着很多的调皮故事。在家人眼里,这匹小马驹长的不太顺眼,有时还显得笨手笨脚。要他拿碗,碗被摔坏;要他取杯子,杯子掉地上;穿的长袍不是被扯破就是烧一个窟窿。可是他爱动脑筋,对新奇事物总想体验一下,结果闯了不少的祸。
袁隆平的童年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正践踏中国。他随着父母四处迁徙,先后辗转于北京、重庆、南京、武汉.逃难中饱尝艰辛,看到携家带口的人群,目睹横尸遍地的街巷,无数悲惨的景象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磨难和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旧中国苦难的原因。激发了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少年的袁隆平一直学业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喜欢提问。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到:正数相乘得正数,负数相乘也得正数。袁隆平觉得蹊跷。于是他向老师发问:老师,为什么负数乘负数还得正数?在50年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和另一为获奖者数学家吴文俊交谈时,袁隆平说:数学是科学之母,我初中时向老师提问为什么负负得正,直到现在我还是弄不清楚。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在那里学习,生活了四年.期间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无疑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博学中学一直强调的是英语的教育,幸好袁隆平童年时受到了好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他国文,母亲启蒙了他英文。使他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袁隆平自己说的:“我现在之所以能在各种国际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主要是母校给我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书本中少年的袁隆平读到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接触了他的理论。“当我从只当我知道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之日时,就非常崇拜他,我崇拜他那超乎寻常的思想方法和大胆创新的胆略”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对袁隆平后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袁隆平在学习上成绩优异,在同学中间更是一个活跃分子。他喜欢各种体育活动,学会了跳踢踏舞,这种爱好一直保留到现在。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游泳。袁隆平的游泳技术还是在童年时练就的。
那是1937年,他随父母从汉口逃难到湖南省桃源县。在乘船过沅江时,不慎落入滔滔河水幸亏一位船工及时相救,才捡回性命。7岁的他决心向船工那样学会“划水”,也能在水里救人。从那时起就苦练游泳,还不到十岁就斗胆去横渡长江,令同学和老师瞠目结舌。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不服气的他,在参赛那天,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入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他热情很高,才勉强答应让他去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学无一入选。不久在湖北省利的比赛中又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袁隆平很喜欢毛主席的这句诗。无论是在湘辉农校,还是在海南的试验田,还是在研究所里。他都会泅渡沅水、搏击海浪、或者在泳池里一展身手。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塑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1948年,袁隆平随全家迁往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学习。高中毕业,他面临着升大学的选择。父亲劝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将来出人头地。袁隆平却另有打算。动荡流离的童年,形成了他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天性热爱自然的他立志学农报国。倔强的袁隆平最终说服了家人,1949年他顺利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西南农学院的前身)。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这一选择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也因而出现了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家。
艰难的抉择
袁隆平的选择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意味着离经叛道,但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义无反顾 ,闯进了杂交水稻这片禁区,试图开辟一个新天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被分别配到到偏远的湘西雪峰山麓德安江农校教书。他马不停蹄的,由重庆顺长江而下,过三峡到武汉,转火车到长沙,再乘汽车翻越雪峰山,历时半个多月行程两千多公里,风尘仆仆的赶到唐朝诗人王昌龄诗赞的”醉别江楼桔柚香”的黔阳县,走进了安江农校的校园。开始了他长达十九年的教学生涯。
第一个学期,袁隆平被安排教俄语.“自己学的是农学,怎么教俄语?”好在他对俄语略知一二,边学边教,竟也博得了学生的喜爱。第二年学校安排他到遗传育种教研组,这他才干起了自己的本行。
袁隆平最早的研究对象是红薯。在当时的南方农村,水稻产量很低,素有“红薯半年粮”的说法。他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希望上面结籽,下面接薯,来提高红薯常量。果然,1958年,他嫁接的“月光红薯”获得了大丰收,其中最大的一篼“红薯王”达到了13.5公斤。在那个浮夸的年代,袁隆平着实放了“一颗卫星”。
可第二年,他将那些种子种下去,地下根本就长不出红薯。他还做了其它的一些实验,都没有获得成功。
袁隆平开始感到迷茫,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
在不断的学习中他接触到了西方的遗传学理论,意识到了传统遗传学的局限。袁隆平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农村去支援春耕和双抢.。在当时水稻产量很低,农民一年到头总吃不饱肚子,农民主要依靠红薯充饥,但红薯不经饿,吃多了还反胃。袁隆平自己对此也深有感受,“经常饭碗一丢,肚子就饿了,我现在脚是扭肿了,那时没有扭也肿”
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因吃了观音土,不能大便,结果活活憋死了。“死时,她的眼睛竟因痛苦的挣扎像金鱼般鼓了出来。回顾那三年自然灾害,是自己经过挨饿,特别是看到广大农民都在挨饿,亲眼看到饿死人,还了解到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在带头节食,我才深切的感受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说的是多么实在,可是,哪朝哪代解决了这个问题”。
粮食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困扰这人类。袁隆平作为一个农学系毕业的学生,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
袁隆平决定,改变研究方向,搞水稻杂交。
当西方国家的专家都在按传统的经典理论进行水稻研究的时候,一个偏远山区农业学校的教师却要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把那么长稻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和朋友们走路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凉”
万事开头难,没有知音,没有拥挤,没有喧嚣.摆在袁隆平面前的是一片空白,他孤军一人前行了。
校外有一块试验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从这里起步,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每天课余时间,他都来到这里,一转就是几个小时,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小屋。
1960年,盛夏的一天。像往常一样袁隆平下课后,挽起裤腿,来到稻田仔细察看起来。突然,他发现了“新大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的做好标记。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 。袁隆平大失所望。
“失望之余,突然来了灵感:如果它是纯种的话,它不会分离,我推测它是一个天然杂交稻”这就坚定了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的信心。
禁区拓荒者
这是普普通通的稻田:
画家从这里走过,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诗人从这里走过,吟出一首赞美的田园诗;
农民从这里走过,期待大自然秋后的丰收;
袁隆平从这里走过,启迪他发明了“点金术”
在风雨中等待,在烈日中查看。从1963年开始,在农民的稻田里时常能看见袁隆平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身影。
第一天过去了,两手空空。
第二天过去了,两手空空。
第三天过去了两手空空。
第四天,第五天…..
依然是两手空空。
一年之后的一个夏天旱稻正在扬花吐穗,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泥水, 手持放大镜,在“万绿丛中,寻它(水稻雄性不育株)千百度”终于发现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请记住这个时间“1964年,6月20日”
1965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他出手不凡,直击禁区,一石击起千重浪。当然,更多的是嘲笑之声。
在一片鼓噪声中,袁隆平的事业开始起步。这时暴风雨来了。
1966年五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在这场“深刻的革命”中袁隆平自然不能幸免于难.罪证有二,一是“出身问题”,二是“现行问题”。
文攻开始了。校园里攻击袁隆平的大字报不下一百张。“宣扬资产阶级学说”“自由散漫,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武斗又来了.“革命小将横刀立马”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瓶瓶罐罐彻底砸烂.多亏学生帮忙藏了几盆。
作为首当其冲的“牛鬼蛇神”,造反派早已在“牛棚”中腾出地方为袁隆平搭铺。
对此袁隆平早已做好心理准备。
工作组长来了,结果出人意料。
“‘牛棚’你就不要去了继续搞你的杂交水稻试验,争取在实验中改造好自己,为人民立功”
袁隆平受宠若惊又百思不得其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1968年5月18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整个试验田被人彻底毁灭。四天后,悲痛欲绝的袁隆平在一口井中发现了培育了4年的苗子,沉下去的都已淹死。幸好飘在上面的几根又活了过来。
“这个实验是三岁小孩搞的玩意儿,根本搞不出什么名堂”
“这是袁隆平为达到陷害他人的目的自己干的,既可向上面交差,又可金蝉脱壳”
那是一个人性扭曲的年代。1969年,校“革委会”下令调袁隆平到湖南溆浦煤矿当工人。
两个月后袁隆平又奇迹般的出山了。
他被调往湖南省农科院,担任杂交水稻研究的业务主持。
不育稻种几经洗劫,但又绝处逢生,袁隆平屡遭冲击却又转危为安,才有杂交水稻的问世的鸿运。 冥冥之中似有神佑。
多年后才真相大白。
袁隆平的论文发表后,原国家科委九局的赵石英局长,立即发现了其中蕴藏的价值。立即上报科委党组,党组书记聂荣臻立即表示全力支持。
就是赵石英的慧眼和那特殊时期的支持。消除了袁隆平心壁的寒冰,使他在政治漩涡中得以保全。
从1968年起,当寒风逐渐南下,席卷洞庭湖的时候袁隆平就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像候鸟一样到南国去了。
到海南三亚,不是去避寒,而是去开展艰难的工作。
天涯海角如画的风光,湛蓝的大海,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四季常绿的热带作物.是水稻育种的理想环境。
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
袁隆平的身体也从130多斤跌到100来斤。
10个春节是在海南度过的。孩子出生时,他不在身边,父亲病故时,也不在身边。
从1964年开始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6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艰苦的试验伴随着质疑和嘲讽,这时的袁隆平已经步入不惑之年。
疲惫的心沮丧极了,热情被压抑到了冰点,研究跌入了低谷。
这是黎明前的黑夜。
在海南三亚,袁隆平给助手们讲了一个“鹿回头”石刻的美丽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位勤劳勇敢的彝族青年。手拿弓箭追一只梅花鹿,追了七天七夜,一直追到这里。梅花鹿被迫跳上这块石头。可眼前茫茫大海,已无路可走。男青年正要张弓射去,梅花鹿突然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姑娘。后来他们相亲相爱,结成一对美满的夫妻.。
袁隆平和助手们苦苦寻觅的美丽姑娘,终于来了。那是1971年11月23日一个晴朗的日子。
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
袁隆平,李必湖,冯克珊三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袁隆平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铺平了道路
喜中有忧,当年最后一场台风带来的大雨把海南大地变成了一片汪洋。试验田的秧苗岌岌可危。病中的袁隆平在和大家一起把秧苗抢救出来的时候,几乎晕了过去。
1971年,袁隆平把“野败”材料无私的贡献出来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攻关,奏响了南繁凯歌。
让我们记住这一年:1973年。苍天有眼,天道酬勤。43岁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
十年磨一剑。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整整十年。
十年的光阴,圆了袁隆平的水稻高产梦。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下世纪可能出现的世界性饥饿问题提供了法宝。国际上甚至称杂交水稻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籼型杂交水稻与氢弹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在湖南郴州有一个名叫曹宏球的普通农民,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使他和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于是,他拿出自己多年辛勤劳动所得的近5万元钱,请人雕刻了一尊和真人一样大小的袁隆平汉白玉雕像,在竣工时乡亲们放鞭炮,扭秧歌,还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长寿与祝福的寿桃果品。在乡亲们眼中,袁老师是恩泽乡里的“米菩萨”。
在东南亚,杂交稻使那些种植鸦片的山民们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改邪归正,改种杂交水稻。
在袁隆平的书房有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竿头.
科学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在三系法研究成功以后。袁隆平又取得了两系法的成功,目前正向超级稻的研究进攻,一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平均亩产超过了800公斤。
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0%。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同时,杂交水稻已在世界十多个国家得到推广。
“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类;第二个愿望是把“超级杂交稻”搞成功”
袁隆平的罗曼史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教书期间,论讲课水平没人能超过他。在课下,与同学们混在一起,打球、游泳、拉小提琴、开无拘无束的玩笑。学生们极尊敬他,又不害怕他,视他为良师益友。
可是,在生活上他却非常随便。和学生时代一样不注意穿着。讲台上找不到黑板擦就用衣袖;不满周岁的棉衣往往袖口上开了花,别人形容为“油榨”。
生活极其简朴,一间单人房、一张单人床、一张三屉桌、一把椅子和一大摞书就是全部家当。
大家说他住单人房,吃大食堂,是一个清贫而又快乐的单身汉。其实他也有自己的寂寞和苦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他,大学毕业多年仍没找到女友。和他同龄的教师连孩子都会叫爸爸了。
一次,一位男教师约她去看“女朋友”,打算介绍给袁隆平。可是一见面,女方相中的是衣着整洁的介绍人,不久他们就结为伉俪。
此后,好心的同事一连串给他介绍了好几位姑娘,可人家都看不上他,嫌他太不注重打扮了。
袁隆平自有自己的想法:专门琢磨衣着的人,不值得自己去追求。话虽这么说,可心里也着急:自己也老大不小了,该成个家了。
苦涩的初恋
1956年,袁隆平到邻近的一所中学代课,认识了一位女教师。女方认为袁隆平有抱负、重事业、有男子汉的气概。情人眼里出西施:连他那“油榨”的棉衣也成为可爱之处。袁隆平为她的才貌所吸引,更钦佩她那识大体和不拘小节的眼力。
从此,实验室里,他们一起做实验;花前月下,印着他们的倩影;香樟树下,有他俩的欢笑;沅水河畔,有他们的足迹、、、恩恩爱爱谈了三年多,同事们都催袁隆平趁热打铁,快吃喜糖。
“反右”开始了。袁隆平出身不好。那位女教师不仅出身不好,还有海外关系。学校领导找女教师谈话了:像你这样的人再和袁隆平结婚,要当心成为“双料货”,要爱情还是要进步?
要爱情,还是要进步?女教师面临着痛苦的选择.最后她作出了在那个极左的年代最正常的决定:要求进步.但她的心一直还在袁隆平那里放着。
痴情的袁隆平,思想更为痛苦:怎么这么长时间见不到心上的人了?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好梦?他总是怀有希望,总认为她会回来的。
痴情的梦做了一年又一年.1960年春节,女教师和另一位教师结婚了。不久女教师突然通知他,到车站送行,她已经调离了这所学校,到另一座城市教书去了。善良,纯洁的他,将痛苦埋在底.祝她一路走好,全家幸福。
袁隆平的梦彻底破灭了。送走女教师,袁隆平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教书和水稻研究上了。这时袁隆平已大学毕业10年了。
巧配婚姻
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起步不久,孤立无援的时候,爱情的花朵再一次在袁隆平的心里绽放。
袁隆平的事业感动了一位叫邓哲的贤惠姑娘,她是袁隆平的学生。也曾因出身不好在爱情问题上一度陷入了苦恼。
1963年冬天,邓哲到地区农业局学习。遇到了同学王业甫,王业甫读书时最崇拜袁隆平老师。连穿着,发型都要模仿。看到老师还光棍一条,就暗中着急。见到邓哲,听说她也单身,就灵机一动,主动撮合他俩。
老同学的撮合在邓哲心中起了波澜。他俩见面了。
再见邓哲,袁隆平发现当年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已经出落成一个淑贤的大姑娘了,心中颇有好感。而邓哲呢,看到自己的老师还是那么风趣,和蔼可亲,心中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情感。一下子拉近了它们之间的距离。
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什么结婚用品。两个相见恨晚的大龄青年,仅用几斤喜糖就举行了一个革命化的婚礼。这时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携手前行
“男子三十三日头刚出山”爱情之花虽然开得迟,但芳香持久;爱情之酒虽然缓慢酿就,但纯正浓烈。
邓哲是袁隆平事业的理解者和支持者。使他逆境中的宽慰者和知己。多年来感人肺腑的事情证实了这一切。
在探索杂交水稻的最初岁月,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嘲讽,邓哲始终相信和崇拜自己的丈夫。
在袁隆平面临着被送进“牛棚”的时候,袁隆平为了不连累妻子,郑重的告诉妻子做好分手的准备.邓哲坚决的说: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作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妻子的话是逆境中的袁隆平最大的安慰。
为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四海为家,在三系法研究的前十年他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度过的。孩子出生时也没能在身边陪伴。即使现在,袁隆平在家的时间一年中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家中的一切重担全落在了邓哲一个人身上。在父亲病危,自己生病住院的时候都没有告诉丈夫。
袁隆平也深爱着患难与共的妻子,在安江农校时妻子的衣服都是袁隆平买的,而且都很合适。每次到外地也总忘不了给家里写信打电话。每次回到家总少不了下到厨房去露一手....
袁隆平退居二线后,他和夫人都喜欢出去旅游。但没有袁隆平陪着,邓哲哪里也不去。“所以说我一个人去开会就不带她,因为我是去开会的,她一个人呆在旅馆里难受。如果人多,我就她带去.有一次我带她到英国伦敦去,我怕他走丢了,就写了个牌子,上面写了旅馆的电话号码和地址,又教她两句英文,一句是Excuse me sir,一句是Can you help me?如果走丢了,马上那牌子给人家看。后来他又学会了遇到年轻的女子叫Excuse me miss ,见到年岁大的女的叫Excusse me madam,结果Madame她就不会说了”
、、、、
这对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夫妻,在几十年来一直默默的互相搀扶着,走过风,走过雨。
财富教授
“袁隆平”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据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达1008.6亿元!以“袁隆平”来为公司命名,实在是最好不过了。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一上市,就募集了7亿元。这被业界看成是中国证券市场向新十年迈步的起点,中国向知识经济的里程碑。袁隆平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袁隆平是公司的第四大股东,占有250万股的股份。按“隆平高科”上市首日的收市价40.37元计算,按此计算,他拥有的股票价值1亿元。也就是说,一个埋头搞科研开发的科学家,一下子成为了亿万富翁。
隆平高科的上市使人们看到了知识经济的魅力。袁隆平并不急切的渴望财富,但他们拥有财富是值得骄傲的。因为他们拥有了商业竞争和资本游戏的核心部分:知识和技术。
“说老实话,用我的名字搞隆平高科是做了我不少工作的,袁隆平今天涨了三分,明天跌了三分,多难听呀”为什么后来又同意了,肖东坡问道。
“抓鸡要投米,钓鱼要鱼食。我举个例子,我在缅甸我们做了实验,增产幅度很大,我们就去了4个人,搞了一个地方,用了50万。但是一个点不行的,它第二年做要十个点,要做两年。没有钱哪,外国人呢,他说好,我就来投资,但是他要赚大头,我说品种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就是没有钱。他要来投资,我一算那划不来,何必呢,结果呢就出于这个目的,我有了隆平高科以后,我自己就有了资金了,现在可以开发了,在几个国家,有我们隆平的公司,在越南哪,在菲律宾,都搞了,在印度尼西亚,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目的。第二个,当时呢,成立隆平高科的时候,我已经69岁了。还能不能主持课题了,责任专家当不了,什么首席专家,当不了就没有科研经费了,有个隆平高科,每年承诺我200万科研经费,哎,要得。这样子的,出于这两个目的。”
虽然袁隆平和他的科研成果在商业经济运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他的心全系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搞产业化的目的不是只把眼睛盯在钱上,目的是壮大事业,推动杂交水稻研究上新的层次”
袁隆平在一向淡泊名利,1981年的时候袁隆平获得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得了10万元奖金,回来后,跟同事大伙都分了。自己只留了5000元。当时的袁隆平生活还是并不富裕的。按当时的生活水平,10万元也是一个不小得数目。后来袁隆平获得里很多的奖励和奖金,他又拿出一部分设立了一个袁隆平奖励基金,来鼓励下属人员。
在生活上,袁隆平也十分简朴,粗茶淡饭,衣着从不讲究,“我怎么打扮也像个农民”
但是他在投资上却有两大爱好:一是买车,二是买皮鞋。
下面是袁隆平的投资一览表:已经购买各型号摩托车10多辆(买一辆送一辆,大部分已送给了别人),皮鞋不计其数(都没有超过300元钱,大部分已送人),平面直角大彩电三部,羚羊轿车一部7万至8万元(此前湖南省已为他配备了一部奥迪A6专车,对购买羚羊的解释——“拉动国内需求”)
当问到股票上市的看法时,袁隆平显得很激动。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文革’中,知识分子叫“臭老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后,知识分子由‘臭老九’变成了‘老大哥’。这是对知识分子的大解放,也是给知识分子精神上最大的鼓舞。财富是由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出来的,但随着人类的发展,脑力劳动者在这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智力、脑力劳动在创造财富中作用越来越大。从‘隆平高科’股票上市后,股票一天涨了20多元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分子的价值越来越高。我们科技工作者一定不要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要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
畅谈未来
100年前,人类刚刚迎来20世纪曙光的时候,对科学技术的前途表现得是那么茫然。许多科学家惊呼,科学已走到终点,牛顿力学是科学的顶峰。甚至有科学家深有感触的说:人类再过一万年才能登上月球。但人类创新能力是无可限量的,但也是难以预料的。原子能、因特网、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新技术正在使我们的地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也消除了国外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打碎了“中国人口威胁论”。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被人们称为“东方神稻”
今天袁隆平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新的奇妙世界。
美梦终会成真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把那么长稻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和朋友们走路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凉”
这是袁隆平年轻时的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科学。袁隆平对此充满信心。
“我想呢 通过科技进步和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这梦会圆的,会成为现实的。我把它叫做禾下乘凉梦。”
“我们国家的多数学者根据他们的估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有百分之五。把这个数字打成对折,就是按百分之二点五的光能利用率计算,就能达到一千六百公斤。我算啊,中稻是一千五百到一千六百公斤一亩,早稻一千到一千一百公斤。晚稻是一千一百到一千二百公斤。就是这么个数字。我们现在的水稻是碳三植物 如果我们通过分子育种把水稻搞为碳四植物 它的光能利用率又可以进一步提高 就不是百分之五了 它还可以提高到百分之六 百分之七 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不得了了 那产量就很高很高了。所以说我们还大有潜力可挖。所以说中国人呢 通过我们不懈得努力。通过科技进步,能够养活自己 而且还可以为其它国家解决饥饿问题做贡献 。”
人造食物
这是袁隆平等科学家最近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构想:直接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来生产食品。如果这一想法的实现了。会不亚于相对论的提出、原子能的应用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肖东坡问: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就是说呢,我有这么一台机器,想吃什么,想吃多少,一按电钮就出来?
我们现在尚不能评价人造食物的前景,但我们看到了袁隆平这位伟大科学家,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那种关注之情和永不停息的伟大抱负。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