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上海
本报讯(记者张炯强)今天上午9时,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的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成果转让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王晓峰成了本届大赛的第一位幸运儿,他所研发的一套FlyFire电子系统设计平台,被四川龙泰金属有限公司相中,这家四川的私营科技企业与王晓峰签下协议,为他提供400万元,帮助其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
签约仪式后,王晓峰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他在读本科时的一件创新成果,主要用于各类实验机构。他说:“参加‘挑战杯’,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买家’,今天如愿以偿。”
15项科研作品签约
然而,在转让会现场,像王晓峰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多见。组办者今天共请来75家企业参加转让会,推出了58件来自各重点院校的优秀科技作品。但记者一看企业名单,除了此次“挑战杯”的赞助商飞利浦公司外,竟然看不到一家知名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最终仅有15项大学生科技作品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的多数还是象征性的支持。现场许多大学生感叹,幸运儿太少,谁来买我的“创新”?
盼更多企业来关心
同济大学研究生郁晓开发了一种全降解的包装材料,为解决“白色污染”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最后与她合作签约的也是一家高校的科技企业——复旦科技园创业服务公司,但所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郁晓说:“搞科研的最终目标是产业化。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来关心大学生的科研成果,关心我们的创新。”
身为赞助商的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今天是“大买家”,一举签下3个项目。飞利浦公司高级品牌经理胡艳玉说:“我们希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一个平台。企业的支持,是对学生创新最大的鼓励。大学生的设计发明也许很不成熟,但他们会为企业带来一个理念,带来一个点子,为企业的进一步创新带来源泉。”
(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12版)
这套穿戴式计算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赏
同济大学研发的钢结构信息系统可为任何空间复杂的结构建造模型 本报记者 陈正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