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彪)在经历了十多天的停滞后,位于西安南郊南窑村附近的明末清初墓葬日前再次开始发掘。昨日,经过考古人员初步清理,一具保存尚完整的彩绘棺材显出真容。
11月8日,本报曾对该墓的发现进行了报道。这座砖室墓位于地下三米多深处,墓室整体朝向呈东南—西北向,墓门朝向西北开。巨大的墓室全部用厚重的青砖砌成拱形,整体高约2米,长约4米,宽约3米。墓门顶部是砖雕斗拱结构的牌楼,牌楼上部有三个凸出的兽状装饰物,牌楼从西至东刻有四个暗红色繁体字———“单公处归”。考古人员初步断定该墓葬的年代是明末清初,并且从墓的规格看出墓主当年的家境相当宽裕。
由于从门楼上的四个刻字推断出墓主是姓单的男子,而在该墓附近的南窑村里有不少人都是单姓。因此,南窑村的单姓村民表示这座古墓所在的工地以前是他们南窑村单家的祖坟,在未开发前,每逢清明,南窑村的一些单姓村民都会到这里祭祖。南窑村单姓村民提出要将他们祖先的遗骨迁往别处安葬,还要求工地开发商能给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偿,因此正常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止。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多天的协商,开发商答应拿出6000元,帮村民迁坟。11月21日下午,该墓的发掘工作再次开始。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人员已将墓室的封门青砖取下,并开始清理墓室的内部。
由于墓室内部已被厚厚的泥土淤实,考古人员需要先将这些淤土一点点取出。和考古人员推测一致的是,昨日,一具彩绘柏木棺材被发掘出来。棺材虽只有一小部分显露出来,但从保存程度看,这具彩棺应该比较完整。尽管表面泥土还未清理,但可以看出棺上的彩绘尤其是红漆绘就的莲花相当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