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万荣县农民街上演了一出男学生爱上女老师,最终双双喋血街头的惨剧。万荣警方证实,万荣海源学校高三年级男生冯晓耘(化名)将女班主任田莉(化名)捅死后又自杀身亡。对这起轰动一时的命案,几乎每个万荣人都能津津乐道出一个曲折离奇,甚至略带香艳的故事来。
然而,作为媒体,我们不能不审视这起命案折射出的 青年一代人文教育缺失的悲痛。既不珍视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无法区分爱情、友情、师生情,在遇到这类情感纠葛时,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寻爱:她奔赴万荣任教
有七百多名学生的万荣海源学校是所民办私立学校,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除了星期天,学生外出必须经过班主任批准。
今年23岁的冯晓耘,家在离万荣县城不远的一个小村庄里。16岁初中毕业后,他前往北京打工。两年的保安生涯,使他加倍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思虑再三,他决心圆一个大学梦。回万荣后,他向父母提出了返校继续读书的要求。
看到孩子的决心很大,晓耘的父母就托关系将他送往该县荣河中学复读。当转学至海源学校上初三时,冯晓耘已19岁。
重新回到课堂的冯晓耘,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抱负很高,在与好友谈心时,他常常将自己比作一只即将翱翔蓝天的雄鹰,在经受了暴风雨的考验后,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他的伯伯说:“晓耘的成绩名列前茅,尽管他的年龄偏大,但学校很快接纳了这个优秀的学生。学校多次发给晓耘奖学金,最高的一次发过7000元。”
冯晓耘还是一个衣着整洁、注重外表修饰的男孩子。他的衣服从来都是笔挺的,加上他个子挺拔,举止洒脱,很多女生都对他很有好感。
24岁的田莉两年前被海源学校聘为生物老师,还是冯晓耘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她窈窕秀丽,为人清高,举手投足别有韵味。
田莉是吕梁市汾阳县人,她与男友朱某是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时的同学,朱某毕业后分配至万荣某校任教。为了让自己的爱情开花结果,田莉追随着男友到了万荣。
畸恋:学生爱上了老师
“从来没有任何女孩让我如此动心……有了她的帮助,我一定可以考上北大、清华。”冯晓耘在遗书中这样写道。
在冯晓耘心中,田莉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与学校那些青涩的小女生相比,田莉的博学多才和独到的教学能力自有一份成熟的魅力。以至于身在学校,但情窦已开的冯晓耘,对其产生了爱情。
自从田莉来到“海源”后,冯晓耘就有事没事找田莉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为此田莉曾经找过校领导,要求冯晓耘转班。
可各年级的理科班只有一个,生物老师也只有田莉一名,转班建议最后不了了之。后来,由于冯晓耘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被任命为班长。但冯的家人认为当班长会影响学习,为此多次向田莉提出,要求撤换冯晓耘的班长职务。顺乎家长的意见,田莉又将冯安排为班里的生活委员。
海源中学是寄宿学校,生活委员管理着班里大量的琐碎事务。田莉与冯晓耘的接触也越来越多。
不止一次,冯晓耘将情深意切的纸条递到了田莉手中,这使田莉非常烦恼。她多次对男友朱某说:“我该怎么办呢?”
男友经常开玩笑说:“有小男生追求,说明你有魅力啊!你可不能伤害他呀。”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田莉都会很生气地说:“你胡说什么啊。”
2005年7月,田莉计划与朱某结婚。这个时候的冯晓耘思想波动极大。在朱某前往学校找田莉时,他经常借故走进田莉的办公室,面色阴沉,对朱某待理不理的,冲着田莉说某某有什么事情,班里有什么事情。随后,田莉与朱某的婚期因房子的问题推迟了。
自始至终,冯晓耘对田莉的热情始终没有衰减过,田莉男友朱某也曾为此非常烦恼,他与田莉经常在短信中,探讨解决此事的办法。朱某曾劝告田莉调离“海源”,被田莉拒绝了,田莉非常热爱这份工作。
2005年10月,田莉与朱某的新房开始装修。冯晓耘复又烦躁不安,茫然若失。
悲剧:两男女喋血街头
两年间,田莉与冯晓耘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随着两人的双双离世,真实答案变得扑朔迷离。冯晓耘的家长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的情感生活,仅有一次,学校老师找到他们,说孩子不好好学习,老往外面跑,希望家长能管教一下。
自2005年11月初,冯晓耘就从家人的视线中消失了。家长的疏忽与校方的疏漏,使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拉开了帷幕。
在整理冯晓耘的遗物时,警方发现,在冯的书本扉页上,写满了对田莉老师的爱恋话语,字迹潦草,语言混乱。而这一切,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最终,悲剧在11月14日晚上发生。这天的21时40分,晚自习之后,朱某和田莉在班主任办公室里聊天。这天的田莉,与往常有些不同,她拨通了汾阳家里的电话,与父母兄嫂小侄女一一通话。田莉谈笑风生:“明天,学校就要考试了,考完我就成为正式老师了,然后,我还要考研。”她还意外地给未来的公公婆婆挂了电话,关切地问候了几句,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了电话。这时,冯晓耘推门进来,强硬地说要与田莉出去一下。当时,朱某心中隐隐有些不安,就提出要跟着他们一块出去。
冯晓耘很生气地说:“你出去干什么?我们待会儿就回来。”这时,田莉也示意朱某留下来:“他要转校,我和他谈谈。”
从海源学校向东行,有一条农民街。由于天气已冷,加之天色又暗,这条路的北端当时已人迹罕至。一些店铺的老板也早早打烊,钻进了温暖的被窝里。
21时50分,朱某接到了田莉的电话。田莉很自然地说:“我马上就回去,等我。”
放下电话后不久,冯晓耘开始与田莉争执起来,声音很大。一些店铺老板误以为是一对夫妻在街头打闹,就没有在意。一位姓张的老板对记者说,他曾试图听清他们在吵什么,但只听清一声近乎凄楚的吼叫:“你结婚,那我怎么办?”紧接着,一个尖厉的女声划破夜空,越来越弱。
这位老板赶紧把门锁上,向着40米外的两人走去,还没走到跟前,就见两人都躺在了地上,而男方发出了微弱的呼救声。因害怕,他拨通了110,5分钟后,万荣公安局四中队民警呼啸而来。
四中队副队长张玉伟说:“我们晚上10点多赶到现场,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男一女躺在血泊中。女方已经悄无声息,男方神志模糊,当我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等问题时,他只会说‘救救我’三个字。几乎容不得多想,救护车就赶来了,整个抢救工作特别紧凑。将男方送到医院抢救了一小时后,医生宣告其死亡。”
经检查,田莉身上中了21刀,冯晓耘颈部有一刀,胸前有7刀,致命的一刀在大腿动脉处。当天晚上,警方从冯的小灵通里查询到了其亲人的电话。等亲人确定了冯晓耘的身份后,才得知女方是冯的班主任田莉。
迷惘:四封遗书藏隐情
冯晓耘留下了4封遗书,其中有两封内容一样,均是写给冯晓耘父母的。时间却有远有近。从日期来看,最早的一份是在2005年7月4日,也就是田莉第一次计划结婚的时候。
经过冯晓耘家人的同意,记者在此披露冯晓耘遗书中的一部分内容:
爸妈:当你们看到这份(封)信时,我已经走了。你们肯定会因此而伤心并恨我。反正面对一件事,别的家长是委婉地劝导,而你们总是对我厉声斥责,我当然难以接受,但想到你们辛苦地供我上学,我就忍了。人的心就是这样,每当你们斥责我时,我就想不再回来。过一段时间就又想回去,但回去后,又烦得不行。反正我不可以长时间和你们呆在一起,也许是我23岁还上学的原因吧。说句心里话,我还不想离开,我还有未完成的使命。
我为她笑,我为她哭,总之,我的心永远在她身上。可上天作弄人,我爱上了她,但得不到,使我不可以忍受,所以我要杀了她,活着不可以,死了总可以吧。反正我要杀了她。如果有来生,我再也不做人了,做一头畜牲也比人强。我爱她至死不渝,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我享受很少……(信有删节)
在这封信中,冯晓耘多次用了“反正”这个词,可想而知,7月至11月间,在无数次的心理斗争中,他不知道该走向何处,一条路是天高云淡,一条路是绝望毁灭。而在他彷徨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能为他指明正确方向,经过一番残酷的心理斗争后,冲动战胜了他的理智。
他的死,以及他遗书中流露出来的对爱情的认识和对其父母的抱怨,让很多亲人吃了一惊,其父母更是痛不欲生。因为他们最疼这个小儿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为了激励他,父母偶尔呵斥他几句。这种“爱生怨”的结局,让其父母又悔又痛。
“田莉老师对他挺好,和我们吧,田莉就像一位老师,和冯晓耘呢,田莉更像是朋友。”同学们不知道这对师生的情感发展到了何种地步,但他们能看出冯晓耘对班主任情有独钟。
海源中学拒绝了记者的采访。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说:“学校领导有过明确指示,凡是记者来访,一律不予接待。”而学生中间也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我们班主任说过,有人来问,就说不知道。”
“她什么都给了我,就是不给我名分,我整天跟贼一样,我心痛地滴血……”这句遗言被冯晓耘亲人的理解为,女老师的不妥行为在事件中占很大的因素,“晓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如果不是沉迷其中,他怎么能作出那样的举动来?”
这句遗言,深深伤害了那位温柔贤淑的田莉老师。“这是故意诋毁,我与田莉的感情很好。田莉绝不是那样的人……”说起田莉来,朱某和田莉的父母泣不成声,其父亲几次哭晕在床上。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如今,我们的学校人文教育极度缺失,应试教育给青年一代的成长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使他们的精神与心灵失去了平衡;父辈们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虽然物质上很溺爱,但两辈人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年轻人屡屡濒临情感危机,不能自拔。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披露这起血案,旨在引起全社会对青年一代人文教育缺失的关注与思考。
本报记者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