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于死地的,往往不是病痛,是眼光,是恐惧。那种眼光会让人无地自容,那种恐惧会让人难以呼吸。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人群基数较大,又经常伴有高危性行为,男同性恋人群,已成为中国艾滋病流行和下一步施行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当“艾滋病”和“同性恋”这两个词语频频同时出现时,原本就处于角落中的同性恋者们将自己更深地隐入黑暗中。
然而,有那么一个群体,内心恐惧、无助,他们害怕自己的某种行为,害怕自己情感错位。
有调查显示,我国同性恋与双性恋者数量高达2000万。其中,男同性恋的比例相当高,而7%的男子说自己有同性恋倾向,他们多处于20-25岁,这一人群大都还未真正涉入社会,对性的态度甚至有些模糊,因此更多的时候,他们并非是真正的同性恋,而是误以为是同性恋。但随之,一种恐惧心理却会缠绕着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害怕“艾滋病”。
今起,时报推出“艾滋恐惧突围”系列报道,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和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同时,用科学的心态消除某些不必要的恐慌。
“我是同性恋吗?为什么我在女孩子面前一点自信也没有,而和男的交往时却非常顺利。最好的哥们都已经找了女朋友了,我感到很孤独!周围的人也觉得我有同性恋倾向,取笑我,我到底该怎么办?”
因为对性一直感到困惑,22岁的剑(化名)已经是第三次拨打心理咨询师万红老师的电话了。
每次,剑都会向万红倾诉内心的痛苦,希望能在心理医生这里找到一个答案——“我到底是谁?”
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取向,没有勇气寻找爱情,恐惧艾滋病的逼近,更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剑时常被这种心神不定、惟恐自己独处的情绪,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从小父母像管女孩那样管我
剑从小十分听话,父母把他管得很严,“几乎是像管女孩子那样”。剑很内向,总在家看书,学习因此也很好。小时候,亲戚长辈们也总说他像个女孩。初中时,成绩依然优异,性格也依然内向,不大愿意和漂亮的女生谈话。
由于成绩不错,剑在高中阶段被分到了重点班。每到周末就去上网。一次偶然的机会进了一家网站,还看了很多黄色视频,有一次,竟在聊天室被一位同性恋网友要求见面。
没想到,见面不到10分钟,那名网友就提出发生关系要求。剑仓皇逃走。从那以后,剑就怀疑自己可能是同性恋。
好哥们儿恋爱了,我很烦躁
周二的晚上,记者与剑联系上后,他很坦诚地告诉记者,他知道男同性恋一直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他也从来没有和任何男性发生过性行为。可是,对女孩就是“不来电”,整天就和一帮男孩进进出出。
其中,他和一个男孩子几乎吃饭、玩都在一起,大家戏称他俩是“同性恋”。
“有时候我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我知道我那个朋友绝对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剑悠悠地叹了口气说,“上个月,当我知道他有女朋友后,我的心情变得非常烦躁,经常动不动地就发脾气,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如果我真的是同性恋,艾滋病是不是就离我很近了?而且,我将如何面对辛苦培养我的父母?”剑感到迷茫、无助、恐惧。
女儿在日记里说,喜欢女孩
和剑一样,女生甜甜(化名)也对异性产生恐惧心理,一直没交男朋友。今年10月的一个周日,甜甜的母亲无意间翻看了女儿的日记,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20岁的女儿竟然悄悄地喜欢上了同性。
女儿在日记本上写着:“每当我看到她,总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今天下午我又看到她了,她真漂亮,我真喜欢她”,“她冲我笑了一下,我整天都非常高兴,难道她也喜欢我吗”。
看到女儿发自内心的表白,甜甜的母亲几乎要崩溃了。就女儿的情况向有关心理专家咨询后,专家的结论让她不敢相信,女儿若干年前的一次早恋被封杀后,竟然发展为性取向的改变。
母亲不敢与女儿讨论这个难于启齿的问题,她只能默默地观察女儿,偷偷流泪。
性格、环境和童年阴影造成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但大都是成年后才意识到的。”心理咨询师万红说。但在浙江妇女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近一年来接待了7例同性恋咨询,其中3例为未成年少女,4例为20岁出头的小伙子。
低龄化趋势开始显现。
“涉及个人隐私,很多人喜欢采用网络与短信进行心理咨询。”万红说,导致同性恋的原因主要与性格特点、环境因素和童年阴影有关。
同性恋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
“我基本上两周去一次同性恋聚集的浴场,常常是周五晚上进去周一早上出来。”在一个论坛上一位自称“帅气小伙”的网友说。“为什么非要去那种场合?”记者同他攀谈起来。“帅气小伙”说,那就是种生存方式,因为生活有压力,心理有压力,必须找一种缓解方式。
记者试图与他进行深入了解,可是,“帅气小伙”马上下线了。而事实上,他是否真是同性恋者却未可知。
几天来,记者不断登陆杭城一些网站,随机调查发现,不少网友表示可以接受一夜情,其中绝大部分人还坚持认为,应该继续保持关系。
同性恋性行为传播现已成为艾滋病越来越重要的传播方式。近年来,年轻人似乎对性越来越开放,但事实上,自我意识却相当淡薄。
同性恋群体中不乏一些滥情的行为,这些都是艾滋病防治体系中的“危险人群”。
这种非科学和不负责的心态,将直接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心理咨询劝告家长
正确判断并引导孩子交友
同性恋、同性依恋不一样
心理咨询师万红认为,人们很容易将同性恋和同性依恋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
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受到同性的吸引,并且对异性不感兴趣就是同性恋。但是,如果在单性环境里,为了满足需求诱发的一些亲密举动,或者亲密伙伴之间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甚至更进一步的行为等,都是同性性行为,但并不代表就是同性恋。而且,在人的少年时期,由于性别认同,会自然出现同性相依现象。
鼓励孩子以独立心态交友
值得关注的是,少年时期同性相依现象是有可能发展成真正的同性恋的。因为同性之间过分地依恋,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将自己囿于狭小的人际交往圈中,成人后容易发展成同性恋。两个女孩之间互称老公老婆,这种现象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依照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两个女孩子在一起搂搂抱抱似乎是一种友情的体现。无论是同学还是家长,或是老师都不会对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好的看法,其实,对待这种情况,应该更慎重些。孩子出现同性相依现象的同时,如果粗暴封杀少年时期对异性的向往情绪,可能会人为地导致孩子对异性产生恐惧,从而转向同性恋。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期,应该鼓励孩子,以健康独立的心态与同性及异性朋友交往。链接
世界艾滋病日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更有效地唤醒人们采取措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1988年1月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AidsDay) ,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2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每年的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都有一个宣传主题,以提高国际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围绕主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