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又到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法定节日感恩节。一个拥有感恩节和感恩文化的国家是美好的。布什总统全家回到得州老家的农场,在那里欢度感恩节。“巧的是,感恩节后一天也就是11月25日,正好是布什双胞胎女儿的生日。”(11月24日《中国广播网》)
火鸡大餐是美国感恩节的传统项目。此前,布什照例在白宫特赦了两只火鸡。“赦免火鸡”其实也是人对动物的感恩,尽管它本身只是节日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今年两只幸运的火鸡获总统赦免后,将去比弗吉尼亚州“煎锅公园”环境好得多的迪斯尼乐园开始新生活。“人道对待动物”协会的负责人也说:“我估计,我们也想不出比迪斯尼更好的地方了。”
除了诸多国家共同庆祝的圣诞节等节日外,美国还有自己独有的8个法定节日,而感恩节通常被列为首个。美国的这些法定节日,大多具有浓厚的感恩色彩,比如独立日,让人想到对开国元勋们的感恩,正是他们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为美国在短短两百多年间就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了基础。比如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哪位美国人如今不感恩这位非洲裔美国黑人牧师的那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之一的“梦想”。还有哥伦布节,正是这位意大利航海家第一个发现并登上了美洲新大陆,而这位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但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财富,最后贫病交加而死,但他的发现何尝不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我们通常把美国感恩节的由来,理解为1620年由五月花号带来的102位清教徒,在新大陆美国的普利茅斯登陆后饥寒交迫生存困难,而印第安土著帮助他们改善了生活,因此而表示感恩,他们“礼尚往来”互赠火鸡等礼品。其实,人们大抵都不知道感恩节最重要的感恩对象,是最初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清教徒从英国带来的传统之一是“集体农业”,集体主义严重损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他们的首领布拉福特制定了一个新政策,就是“分田分地”——给每个家庭划出一块地,允许每一家“为自己种地”,丰收的奇迹立刻出现了!这不是跟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一模一样的情形吗!所以,最大的感恩,应该是感恩伟大制度的设计者。长此以往,在美国就形成了可宝贵的感恩文化;在感恩文化的长期熏陶下,百姓心中才有可宝贵的感恩情愫。
感恩节能够让人时刻记住“感恩”二字。情人节与圣诞节在国内很受年轻一代追捧,而感恩节却鲜有人提及,更别谈庆贺。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火鸡”,而是缺乏情愫。自我中心,满肚私心,从来没有听过什么叫做“感恩”,所谓“感恩的心”更无从谈起,这大约是当今诸多“八十年代下的伪小资之蛋”的现实。情人节与圣诞节之乐是自我之乐、小我之乐,自我小我之乐当然也好,但仅仅“到此为止”,人是“欠”的,乐是“缺”的。与不断出现的“被救之人悄然离去无影无踪”的个案相比,这种渗透到日常心灵里的感恩情愫稀缺更为可怕。
所以紧要的,我们要重新构建社会转型时期的感恩文化。我们要涵育我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愫、感恩制度、感恩环境、感恩伦理。我们要懂得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动物感谢人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我们生活在这颗蓝色的星球,尽管天有不测风云、地与难测之震,但“没有天没有地哪有我”?感恩天地,当然就要珍惜天地万物。有句印第安谚语说很有警醒意义:“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砍倒,最后一条河流被污染,最后一条鱼被捉走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金钱是不能吃的。”而对人的感恩,特别是对亲人之外的感恩,自然就离不开慈善。我们的富人群体为什么不热心慈善事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长期缺乏感恩意识与情愫。感恩意识与情愫的缺乏,就不知道感恩职工、感恩社会、感恩许许多多看似无关的人,对于富人来说,个体感恩比较难得,群体感恩亦是稀见,这样就必然会在一段时期里给历史、给社会、给自己带来巨大遗憾。
滴水之恩,恩重如山。重塑感恩文化,不需要虚伪虚拟的教条,而需要切实敦实的行动。涵育感恩文化的行动,点点滴滴都得重视。有大学生呼吁成立“高校感恩节”,这是一个好苗头;北京有个中学曾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18岁成人仪式,这是一个好行动。一父一母不谢,何以谢天下?从感谢身边亲人起步,然后才有感谢火鸡,才有感谢马丁·路德·金,才有感谢“分田分地”的制度安排。在我们一时无法建立自己的感恩节的时候,我们不妨实行“拿来主义”,一起营造氛围,共度一个“洋为中用”的感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