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正变为“德心体”,学习成绩好不再是上海市大多数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首要标准。最近,上海市妇联、市社科院联合发布的首份家庭教育最新发展状况报告显示,65.9%的家长把子女的道德品质作为衡量家庭教育成败的首要标准,而子女的心理健康首次取代学习成绩位列第二,排在第三位的则是身体健康,道德品质、心理和身体健康正成为上海市民家庭教育的三大要素。
上海作为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市民的思想观念也是很先进的。有较高比例的人对好孩子的标准由“德智体”变为“德心体”,在教育理念、人才观等方面已发生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值得肯定,更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反思。
其实,把“德心体”取代“德智体”作为好孩子的首要标准,并非对“智”的忽视。从人才教育学角度来说,“德”的内涵既包括思想道德又包括非智力品质、个性心理素质等,故“德”与“心”都应该属“德”的范畴。而一个人的“德”与“智”或曰“才”,即与学习成绩、才能水平相比,还是“德”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它决定着“智”的发展方向、发挥程度,即所谓“以德御才”、“德在才先”。至于“体”,则是学生学习、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作保证,德才便无从谈起,所以有“健康是创造一切之本”之说,毛泽东也曾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由此可见,好孩子首要标准变“德智体”为“德心体”,不仅不影响智育,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智力发展与人才成长。
好孩子标准的变化,具有如下警示意义:一,道德教育不可忽视。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德育,由此导致了学生道德素质滑坡。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自私自利严重,法纪意识淡薄,不懂关爱、感恩他人,心理脆弱甚至极不健康等,是不争的事实。唤醒其沉睡的道德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优化心理素质,已刻不容缓。二,素质教育不可偏废。倡导素质教育最起码要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使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但现在以分数论英雄,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仍普遍存在。能否顺应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应当列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议事日程。
在国外,对那些道德表现出色、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绩斐然和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被大学破格录取。这样做是有其道理的,也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上海已有相当一部分公民在好孩子标准上发生了理念上的深刻变化,相信也能够落实在行动上。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和社会人士能够树立起科学的成才理念和人才标准,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心理品格和健康素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