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笔者来到耿先生家时,他和朋友刘先生正在喝酒,为了庆祝心中再次燃起的寻亲希望。26日一大早,耿先生就接到了好友刘先生打来的电话,与以往不同的是,朋友用激动的语调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耿先生漫漫九年寻亲路上可能又一次峰回路转。
耿先生接到电话后,立刻打给妻子,叮嘱她一定买到当天和前一天的晨报。这是本报“千里寻亲”系列报道刊发第二天一大早发生的真实一幕。
讲述自己的寻亲经历前,耿先生仰头喝干了杯里的酒,眼睛开始变得湿润。“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出生没几天,就被送到了苏州救容院。20几天后,又转入无锡市福利院,被养母带到淄博张店时,我才刚刚满月。”据耿先生说,他的生日是1966年7月5日(身份证上的,应该和真实生日相差不大),当时,养母马秀文已经48岁,于1966年8月4日从无锡市福利院将其领养,福利院给出的体检证明是三度营养不良。
把他抱回家后,亲友们都为这个只有一只鞋大小的男孩子能否活下来感到担心,年近半百的养父母却如获至宝,疼爱有加。在那个极端困难的年代里,养父母千方百计四处借来长寿糕、炼乳等营养品,为他补充营养。“养育之恩大于天”,谈到养父母的养育之情,耿先生动情之处,又是一杯酒仰天而尽。
“我记得很清楚,小学二年级时无意翻户口簿,看见牛皮纸上盖着‘无锡市婴儿院签’的大红印章,当时我就隐隐约约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因为养父母一直很疼我,我也没多问。直到十七八岁时,他们才把我的身世当面说给我。从他们的话里,我只知道我是那批被领养的孩子中唯一一个男孩,而且也是当时最瘦弱的孩子之一。”
从知道自己身世的那一刻起,耿先生寻找自己亲生父母的愿望就再也没有停止。1997年开始,耿先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下的漫漫寻亲路,奔向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
然而,第一次寻亲并没有预想的顺利,耿先生带着失落返回淄博。1999年,家住潘庄、同样来自无锡的另一名寻亲者终于找到了亲人,全家抱头痛哭的感人场景再次激起了耿先生寻亲的决心。
从1999年到200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耿先生和妻子先后南下三次,到无锡和苏州等地寻亲,并在当地电视台和报纸上都登了寻亲的消息(如图)。然而,最终只查到耿先生当初的档案,至今还保存在无锡市福利院,编号是0424。再到苏州福利院去查更早的资料时,却无从查证了,第四次南下,耿先生的愿望仍然落空。
“女儿心思单纯,整天嚷着说考大学就要考到苏州去,这样就可以边上学边帮爸爸寻亲了。本来我们也打算好了,想等女儿考上大学之后,家里没什么牵挂了。我们两口子再去南方慢慢找,真没想到媒体能提供这个机会帮我们寻亲,听到这个消息,老耿可激动了。”耿先生的妻子在一边插话,“真希望你们能帮忙找到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根,圆了老耿这一辈子的梦。”笔者默默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实习生 石晶)(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