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晚公益进社区”大型系列活动之一的“送法进社区”活动,因为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模拟法庭”形式,精心设计了深入人心的“庭审互动”环节,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继上周日分别在南营门街和大直沽街两个社区模拟开庭后,昨天上午9点,和平区新兴街新兴北里社区再度响起“法槌”,又一起案件宣布“开庭”。这次模拟法庭双方当事人打的是一场牵动老百姓心弦的“医患官司”。
昨天上午,在新兴街新兴北里社区开审的“医患案件”引起了众多居民的关注,不少人闻讯赶到社区活动场所“旁听”。医患纠纷是近年来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且,谁都免不了要和医院打几回交道,谁都想弄明白患者的合法权益到底有哪些?出了问题到底该怎样去打官司评理?所以,昨天的模拟法庭现场十分热闹,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都一大早赶来“旁听”案件,百余人的“旁听席”座无虚席。模拟法庭像真的一样
昨天的模拟法庭现场,“审判席”后悬挂着庄严的国徽,“法官”们身着法袍,就连“原被告”双方的“代理人”都穿着十分正式的律师服。整个现场虽是模拟,但却透出了正式法庭所应有的庄严和肃穆。前来“旁听”的一位大爷在进入活动现场后不由得说了一句:“嗬,像真的一样!”而本报此次利用模拟法庭形式开展的“送法进社区”活动,除了普法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没打过官司的居民们了解法庭是个什么样,法官到底是怎么审案子的。所以,大爷的一句话说得组织策划此次活动的人员都开心地笑了。
此次“开庭”,在形式上再度创新,“审判席”上的三位“法官”、“原被告”双方的“代理人”都不是真正的法官和律师,而是具有较强法学专业知识的学生。他们来自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都是法学专业医事法律方向的学生,他们既懂医学又懂法律,对医患纠纷有较深的了解,所以此次他们挑起了模拟法庭的大梁。三次互动居民“你说我说”
在昨天的“医患官司”审理现场,“审判长”竟三次中止“庭审程序”,一次是在事实调查结束后,一次是在双方举证质证期间,最后一次是在“原被告”争执不下的辩论阶段。三次“庭审互动”,不少居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居民坚持认为原告是弱势一方,其遭受了病情发展的痛苦,医院就应该赔;有的居民“专业”地评说起各项证据,认为有的证据不可信;还有的居民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评说案件的是非。“互动”环节气氛十分热烈。
此次“医患官司”最终宣判结案,医院一方被判赔偿患者各项损失。“旁听”完这样一起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件,不少社区居民都觉得很有用。新兴北里的刘大爷说,模拟法庭看似“模拟”却不是“模拟”,它是在很真实地说案子、讲法律……随着社会发展,“官司”可能会越来越多,就应该多给老百姓普普法。模拟法庭这种送法形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