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昱欣实习生童文涵)本市4条新建公交专用道昨天迎来首个工作日高峰车流考验。记者在部分路段采访发现,除少数节点由于站点位置、信号灯时间长等多种因素上演“排队蜗行”外,以往给人笨拙印象的“大个子”公交车大多数时候将旁边道上的小车一一甩在身后。而到下周交通局将对专用道运营情况的初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并制定改进措施。
屡有社会车辆“越界”
昨天上午7:50记者来到以往拥堵情况很严重的吴淞路闸桥路段。
在吴淞路闵行路口记者远远看到了往外滩方向醒目的专用道“黄线”标示。记者在该路口蹲点观察了五分钟,期间有车号为沪DS121*、沪D3917*等4辆小车和旅游车违规驶入专用道,均逃过了正忙于指挥路口秩序的交警的视线。“7点刚过的半个多小时内,交警曾拦下多辆违规进入专用道的社会车辆。考虑到大家对专用道仍有适应的过程,故而对驾驶员以宣传教育为主。”路口的交通协管员表示。
道上畅了站点堵了
记者现场看到,往外滩方向的三条社会车辆车道(除专用道外)上的车辆正排队缓缓前行,而外侧专用道上的公交车则轰鸣着将其他车辆甩在身后。一位123路驾驶员告诉记者,以往通过这个路段起码要5分钟,而现在顶多“吃只红灯”就过去了。
不过记者发现,该段长约200米的专用道使用频率并不高,每个绿灯状态平均只有八九辆公交车快速通过。当记者来到123、910、61等7条线路停靠的吴淞路海宁路站时终于发现了专用道“车辆稀少”的原因———原来由于车站仅能容下两辆公交停靠上下客,后面接踵而至的车只好依次排队,最长时有4辆公交车在站点后面拖起了长达40米的“尾巴”。
交管部门研究对策
巴士一汽五分公司站点指挥员徐师傅告诉记者,“这个站点的位置安排不合理,前面10多米就是路口,难以做到进站车辆快速疏散;同时车站后面还有绿化隔离栏,限制了车辆上下客的效率。”
据了解,目前交通管理部门已开始研究多种方法解决该站点的问题,包括站点移位和加长泊位均在考虑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