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明简介
2001年,一个化名为黎家明的年轻人在“榕树下”网站连载了自己的“艾滋手记”———《最后的宣言》,叙述了他患病的经历。讲的是一名20多岁、一度非常优秀的白领,在一个酒后乱性的冬夜,因一时的错乱情迷染上艾滋的故事。
《最后的宣言》问世后,引起了强烈反响。2002年前,黎家明被授予了马丁文学奖。这一奖项从未给感染者授过,但却破天荒地垂青了这位中国病人。
黎家明又病了。病中他看到了我们的报道,深有感触,与记者取得了联系。作为一名因一次越轨就染上艾滋病的患者,他在悔恨之余,长期来一直积极投身于反艾滋病歧视的公益活动。他希望借“艾滋病宣传日”即将到来的良机,通过本报呼吁广大市民能理解艾滋病人、给他们多一份宽容与谅解。
昨天,一个充满阳光的上午,记者走进了黎家明的病房,和他首次照面、对话。
关于艾滋病人生存现状
记者:艾滋病在许多人眼里是很可怕的,你的态度呢?
黎家明:前几日,有人给我发短信,说上海某家看牙齿的医院发现一例艾滋病患者,事发后,其他病人都不敢去那家医院就医了,医院还专门发文对此做了解释。这件事折射了公众对艾滋病知识的贫乏。事实上,乙肝病毒要比艾滋病毒厉害得多,高温高压两个半小时才能杀死,而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几小时就不能存活。
记者:最为困扰艾滋病人的问题是什么?
黎家明:最近我听到一件事,让人十分寒心。有个HIV阳性病人生了一个良性的肿瘤,只要将脓血放出就可以完成手术,但踏破整个城市,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为他开刀。
其实,你知道我有这个病,你小心点,反而没事,但如果我不告诉你,你反而更加危险。
关于本报报道
记者:你是如何看待先前报道中的当事人?
黎家明:对于护工的反应,我觉得是对艾滋病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大家对艾滋病还是存有恐惧心理。至于文中所提到的患者,他为什么不敢说,是生怕别人不肯护理他,如果社会能给艾滋病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容许他大声说出来,又不会被歧视时,那么谁还会隐瞒?但话又说回来,作为病人本身,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策略性地保护别人。譬如可以提醒别人说自己患有乙肝,因为乙肝等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和艾滋病完全一样。
我希望通过你们报纸呼吁几件事。眼看12月1日就要到了,每年的宣传都会在这个时候热起来,但顶多热到15日就结束了。我认为,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不是某个名人和艾滋病患者握握手,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长期的事。
关于从事的公益活动
记者:听说你一直忙于反歧视公益活动,能否介绍一下?
黎家明:现在我正与复旦的教授合作一个项目———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和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一些感染者给医学院的学生做讲座。那些学生将来都有可能到卫生局、疾控中心等机构去工作。如果他们都对艾滋病患者存有歧视,那么我们这些人的生存状况将无以改善。
此外,我现在在全国性的一家艾滋病人直接参与的《携手》杂志里当编辑,并将《最后的宣言》连载从榕树下搬到了自己的网站———爱之阳光上。假如说20年后、30年后,大家再说起人类与艾滋病抗争的历史时,提到了我,那我会觉得非常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