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邢晖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职教学会管理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周刊:中等职业学校继2005年扩招100万人之后,2006年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至到2010年达到800万人,与普高规模相当,这种扩招现实动力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邢晖:
政府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扩招100万人,并提出发展规模与普高各占高中阶段的半壁江山,这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体现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以外延扩张拉动大力发展的一个战略思想。这有其客观必然性。现实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和人的两方面需求。一面是劳动就业市场的需要,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工人短缺,一线劳动者素质不高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技术人才缺口超过1000万,2003年全国高级技师的总体存量只有28.7万,2004年北京市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仅有10万多人,缺口约38万。据预测,就业市场特别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据“2004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需求与减员情况调查”显示,企业需求占总需求的87.4%,而企业需求的81.6%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前一段出现的蓝领技工荒也反映了市场的迫切需求。另一面是人民群众的受教育和受培训需求。求学需求情况有点复杂,应该分类分析。一是适龄学段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也就是学历生生源,他们的情况是随着我国总人口的下降,各地也有不同情况的减少,如北京15岁左右的孩子数量今后几年锐减,不仅中职生源下降,普通高中也会缩减。这些应届学生受传统观念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情愿上中职,这就是一些地区所谓的“进口冷”现象。二是多种类型人员的受职业培训的渴求。比如往届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等等,他们缺少职业技能,迫切需要接受技术技能培训;还有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到技工学校“回炉”、城市人、老年人为提高生活质量所需要的文化和实用技能培训,这些需要的提供和满足都依赖职业教育,也就是说人民大众,特别是某些社会弱势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实在和强烈的。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也体现教育结构的更加合理性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方针。长期以来,高中阶段教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更有一些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数量萎缩——质量难保——社会认可度低——人才比例结构失调”形成了恶性循环,破坏了教育和人才两种生态的平衡。建设现代化,形成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多层级多类型的人才发展结构,也必须合理配置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结构,即教育类型的多元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是符合了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发展和人的需要。
教育周刊:连续扩招100万人,在专业上、地域分布上有无一个长远的产业发展指向?学生来源有何新趋向?
邢晖:
我认为,在地域分布、数量、专业上都需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中国地域间经济水平、人口、教育供给能力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政策不可能“一刀切”,步伐不可能“齐步走”,模式不可能“一个样”。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和农村,大城市和小城市,各地产业结构和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现有人口和教育资源不一样,只能根据当地情况来具体把握。从地域分布上,东部支援西部,城市反哺农村,资源配置上需要考虑东部、城市的带动问题和西部、农村的提升问题,这次《决定》中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在数量布局上,也不可能指标平均分配。2005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份中职招生数量可观,但北京、上海等就没有那么充足的生源,这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以为,在坚持全国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也应该考虑到某些地域的特殊性状况,中国宏观战略的模糊性也反映了不平衡的中国特色,各地也不一定盲目攀比,总盘子要保证,但各地的盘子也有大有小,根据本地实际做出的规模预测才是客观可行的。在专业布点上,应体现这次职教会议提出的“四个服务”“四个工程”的精神,如体现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的一些紧缺专业,像现代制造业急需的数控、汽车、电子等专业,现代服务业需要的物流、旅游、商贸等专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型家政、机加工等,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种植养殖等等,通过对这些紧缺和用量大的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培养高级技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说到生源趋向,我认为今后随着数量的增加,生源结构也会相应产生变化。初中毕业生稳中有降,下岗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人员以及其他类生源会大幅度上升。也就是说,学历教育增量不会太多,非学历社会培训将成为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理论上没有问题,但现实中还是有许多困难。比如学校化、学历化形态的惯性、各种生源多头化管理中的统筹政策、职业学校的多向招生渠道、弹性学制的实施、学籍的管理、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关系,等等,政策性的缺失和体制性的障碍仍然是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面向各类人群的主要原因。
教育周刊:如何规避普通高校扩招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目前,国家的投入速度是否与扩招的速度相适应?
邢晖:
高校扩招,带来三个结果:一是“千军万马上大学”的暗示效应,二是大学教育质量遭受质疑,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我前年使用过的一组数据很耐人寻味:2003年中国毕业大学生270万人,硕士生27万人,而高级技师的总体存量却只有28.7万人。我以为,中职扩招后很可能也会出现质量问题和就业问题。质量上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现在职业教育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基础都比较薄弱,继续扩招,恐怕培养能力和水平上就更难上加难;就业难也是一个隐忧。尽管各种媒体宣传上经常谈中职生就业率持续增高,但背后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一次就业签约之后又面对失业,转岗能力的欠缺使他们成为失业的年轻一族。另外企业对职校人才培养“适销不对路”呼声也时有发生。当然,与普通高中和大学扩招相比,中职扩招的增幅并不是很大,但也要避免上面一些后患。现在,我们的劳动力市场还不成熟,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岗无证”和“有证无岗”同时存在,职校生能否顺利就业,一要看自身实力,二要靠好的就业秩序,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要远大于普通教育。
至于投入和发展速度的关系,国家未来5年100个亿资金投进去,有改善,但依然会很不足。为什么呢?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很高,我国“学校本位”的模式选择决定了办学投入必须更大,现状是资金缺口大,办学条件差,即便增加投入,数量扩张再加上底子薄弱,投资速度恐怕跟不上事业发展速度。
教育周刊:您对这两年扩招的形势和前景怎么看?有没有要注意的问题?
邢晖:
实现扩招的目标,在我国“政府主导推动”体制下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教育部积极采取相应落实措施,比如层层分配指标,2005年有几个省超额完成了任务,形势应该是乐观的。从数量推动战略上,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引导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数量发展与质量提升有时候是一对矛盾,有时候可以同步协调。职业教育在我国属于后发性教育,总体处于初级的外延发展阶段,还没有进入质量提高和特色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数量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质量自然会提升。相反,本来基础薄弱再加上数量的冲击,难免影响质量。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毕业生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才是最重要的。2006年要完成100万的扩招任务,作为发展性的指标是可以定的,但这不是一个根本性的发展标志。职教要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一定要协调,这四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重心偏移也是合乎实际的,但抓数量是前提,抓质量才是根本。
另外,要保证职业教育规模性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努力。要改变传统的对人才观、教育观的理解,引导社会观念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要尊重劳动、尊重技能,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政府不仅要考虑基于职教事业发展的供给投入政策,也要重视基于学习者培训需要的补贴扶持政策。比如采取贫困学生助学、减免学费、奖学金、培训券等刺激需求的办法,给想学而没钱的人提供机会和补助。总之,职业教育要在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创新,以质量、效益和特色取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