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改是否成功的争论问题,卫生部似乎一直是讳莫如深。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专题培训班,卫生部部长高强讲话中再次称:不要争论医改成功与否。这已经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卫生部第二次强调“不争论”的问题了。(11月29日《新京报》)
医改问题本身关乎每一个公民,俗话说,理越辩越明,事越说越清楚。对于公共事件发表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很正常的。笔者认为公共管理部门没有必要总刻意强调“不争论”。
强调“不争论”,笔者认为这是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当前“争论”的一种误解。医改真正成功与否,其实每一个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感受清清楚楚。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最不需要争论的。而实际上,公共舆论对于医改的争论,其终极目的和意义,也并不是非要最终求解出一个非此既彼的明确答案,并因此而追究谁的责任。笔者认为这种争论本身,其实就是对上一阶段医疗改革的一种社会性的反思和总结,也恰恰是医改亲历者对于在新一轮医改前“卫生体制、机制存在什么问题?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如何改革卫生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客观问题的一个追问、求索和思考的过程。而这种公共领域的广泛的讨论或者争论,无疑对新一轮的医疗改革大有裨益。当前对于医改成功与否的争论,很容易让人想起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提起过的“商议性民主”。所谓“商议性民主”,就是对凡是涉及到重大的公共决策,在实施之前必须在公共领域中,由公民们按照讨论和争辩,通过不同意见的对话,最后达成共识。强调“不争论”其实就是缺乏这种“商议性民主”的表现。
据最新的报道,卫生部部长高强近日指出,新一轮医改要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本报今日24版报道),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是需要讨论和斟酌的。现在由于缺乏“商议性民主”的环节,此言一出,这种市场化思路可能又会引起公众的质疑、争论。
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于医改的总结和反思,还是对新一轮的医改,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学会在“争论”中倾听各方的声音,平衡多元的利益,并从而使改革更趋理性和成熟。而不是动辄就“不争论”,听不进反面意见,接受不了失败。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改革,也没有完美的理念。医改真的需要具备一点“商议性民主”的风度与雅量。 石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