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1月30日电密山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向国外输出、域外转移、就地转产转业等主渠道,全面做大做强农村劳务经济产业。今年1至10月末,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91元。
借助亲缘地缘优势,输出一批。这个市的朝鲜族农民大部分在韩国有亲戚朋友。同时,这个市毗邻俄罗斯,该市充分利用这两大优势,鼓励农民通过各种中介和经纪人向国外输出,不断强化沟通和联系,大批向国外转移劳动力。向韩国输出200多人、向俄罗斯输出1000多人。目前,全市向国外输出劳动力近4000人。
扩大对接会成果,转移一批。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做法,参加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和大型城市劳务对接会。今年,在哈市、青岛、北京签订用工协议7份,用工岗位3500个。抓住北京2008年奥运会基础建设用工的机遇,与北京振远保安服务公司和华创中安服务公司签约,为其提供保安员,首批20名保安员10月末上岗。输出到青岛韩国袜业的10余人通过试用期,韩国袜子协会为进一步加强与这个市的合作,在这个市建培训车间,对输出的学员进行就地培训。向青岛北大荒人酒店首批输出后,第二批招工已有近20人报名。
依托资源优势,转产一批。根据这个市资源丰富的实际,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和畜牧水产养殖等产业。一些乡镇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切入点,不断扩大生产规模,2005年新增种植食用菌户近800户。
加快结构调整,改行一批。充分发挥旅游和边贸优势,通过开发建设兴凯湖旅游、风情农家游,组建对外出口加工企业和基地,增加餐饮、服务、流通就业岗位等途径,转移富余劳动力。2005年,全市共向二、三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4000多人。
加大技能培训,“嫁接”一批。各培训机构先后开设计算机、焊工、驾驶、修理、营业员、美容美发等短期班,以及食用菌、养殖等10多个专业技能培训班。2005年,知一镇与青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签订用工订单,向青岛输出农民59人;开展就地培训,全市18所农村中学的高年级班开设了劳动技能课,把就业和义务教育融为一体,使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增强从事非农产业的能力,2005年毕业生就地转移300多人;开展引厂入乡培训,引导用工企业的专业人员到村屯现场培训,现场考试,现场招工,青岛服装厂直接到承紫河乡招聘、培训,20名农民走进了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