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网与大学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5“大学生年度人物”和“年度魅力人物”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活动开展两个月以来,得到了全国二百所高校的支持。广大高校学子积极参与,反响热烈,推荐信件如雪片般涌进组委会信箱,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莘莘学子,充满魅力的社会精英。经过组委会委员的认真筛选,70位候选人脱颖而出,其中50位是作为2005“大学生年度人物”入选的。
其实,国内各行各业都有类似于大学生年度人物的评选。而此次活动的全过程,从举荐推送到投票评选均由大学生亲历亲为,从大学生的视角来评判一年来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社会人物,摒弃了评选的商业行为。这不同于官方评选和商业炒作,而是由媒体作为纽带来让学生自己评选身边的优秀者,是首次大学生自主参与的极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年度评选活动,值得提倡,可喜可贺。
据报道,2005“大学生年度人物”面向高校,评选用勇气、爱心、创意、责任、阳光、热血、魄力、美丽、震撼、神话等十个主题来定义当代大学生中的领军优秀人物。标准是,以一年来发生在高校内外与大学生有关的事件为线索,注重人物正面素质与积极影响,注重大学生身上折射的人格魅力,而非事件之下的人物符号。正如主办方所言,2005年,高校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大学生的感人事迹,他们中有为社会利益挺身而出的勇士,也有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学子;有不断进取、创意横溢的才子,更有青春美丽,才艺具佳的能人;他们不但是高校的骄傲,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其独特的风采和思维模式引导着未来的潮流。他们有着吸引莘莘学子的非凡品质和人格魅力,不愧为大学生中的领军优秀人物,对他们进行筛选和表彰,让千万学子看到优秀人物的品质,也是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榜样。
但令人疑惑的是,当我开始投票时,除了刘翔、李宇春等极个别家喻户晓的明星之外,我却对诸位候选的人的情况不甚明了。虽则每位候选人都有简短的自我介绍,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并不足以反映所有问题,很难让人对候选人有总体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譬如,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回避了理论学习成绩和校内综合考评情况,没有过多涉及特长和奉献之外的其他履历,没有详细介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说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更有甚者,有很多人是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在彰显个人风采的同时,很少有人谈到其他人的帮助和扶持,没有说明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角色和定位,而是模糊处理,制造了个人英雄的假象。
我是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平时尤为关注教育领域的新闻和事件,候选人当中也有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但据我的了解,这些在社会实践、特长培养和公共服务当中崭露头角的优秀分子,其中不乏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也不乏除了活动或特长之外一无所有的。如果不能详细评介入围大学生年度人物,我们怎么知道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素质?大学生年度人物的评选是对候选人群体的一种承认,我认为,在成为年度人物的大学生的各种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祖国经济建设的贡献,而不是哗众取宠式的名人效应、服务典范或特长展示。不能妥善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偏废其一的,即便是在某方面再优秀、再突出,也不配担当大学生的领军人物。
此外,举办这样的活动,公开性是必要的,但公正性尤为重要。而目前,只是做到了公开性,即评价的标准、候选人产生的过程,由大学生群体做主。但要做到公正性,要达到程序的公正,还需要继续努力。众所周知,网络的虚拟性,难以彻底杜绝作弊的可能性,拿网上投票来说,不能肯定说这其中不会有猫腻,不排除极个别人为了荣誉而弄虚作假。实名制投票,不能仅限于学号和姓名,还需要进一步的查证和落实,看是否确有其人,看投票事实是否成立,让冒名顶替者无处藏身。手机短信投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需要警惕和查证。
50位候选人中选出10人当选“大学生年度人物”,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说是一种残酷,注定有人要落选。但每一位候选人,无论是对社会的热情还是贡献,都令人感动。从素质上讲,作为大学生,他们能有如此作为,难能可贵,没有人会质疑,他们的事迹是感人的,他们的行为是积极的。但我们有理由要求,进一步公开候选人的信息,进一步规范投票过程,以便选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领军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