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生 王如一记者陈轶珺)由于没有找到收信人,银行工作人员将催款用的“清账通知单”贴在大门口的信箱上,这引来了账单主人吴女士的不满:这种行为泄露了她的个人隐私。
事件通知贴在大门口
11月27日吴女士下班回家时,一眼看见大楼口的信箱上的通知,仔细一看是某银行给她的清账通知单。“白纸黑字,名字、地址、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全是我个人资料。”吴女士气愤地说,“万一被一些人盗用,很可能造成损失。”
后据了解,当时银行工作人员上门递送时,吴家只有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开门,使得银行工作人员误以为她家没人。
解释无奈贴单为催款
银行卡中心的人员告诉记者,银行曾多次发送清账通知书,希望吴女士还清信用卡中的欠款,但她一直说自己没收到通知书,由于当时没敲开她家门,迫于无奈,工作人员把单子贴在信箱上,“这样她就不会看不到通知单了。”
有关人员同时也表示,工作中他们确实疏忽了些。为了便于查询和联系,工作人员未在清账单上隐去对方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引起了吴女士的不快。
对此,银行将为意外泄露吴女士的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今日上门道歉。同时,因为吴女士欠款久久不还,银行也考虑将向法院提出起诉。
说法“公示”属侵犯隐私
昨日,阳光卓重律师事务所的黄昏律师分析认为,就通知单公布了吴女士的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来说,银行在处理清账单的过程中没有履行好保密义务,而且从个人隐私的角度上来说,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
记者昨天随机调查了一些市民发现,多数市民都曾遇到类似吴女士的经历,较多的是公用事业费的单子被投放在门外、信箱外等公共部位。
对此,黄昏律师表示,将个人家中的公用事业费等账单公开,其实是一种对于居民隐私的泄露,因为这种行为公开了个人的家庭账目,性质上属于侵犯隐私,但这种行为的侵犯程度不是很深,达不到诉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