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的意图很明显:要抢在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前,以尽可能低的价码,加速圈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报道
11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花旗集团正在抵制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一项要求:即向浦发行支付7亿美元,将花旗在这家中国银行的股份从4.6%提高至20%,每股要价比花旗最初的设想高出3倍。
在外资银行纷纷谋求入股中国各大银行时,花旗此举颇为引人猜疑。而就在同一天,花旗宣布,该集团旗下一家公司已经签署了收购中国364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资产,创下外资收购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之最。
增持成本增加
英国《金融时报》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称,浦发银行希望花旗集团按股市市价购买浦发的股份。浦发银行认为,自花旗集团在2003年向浦发投资6700万美元以来,利润增加和坏账减少已使自身价值大幅增加。此外,花旗集团将得到可流通股,而不是不可交易的国有股。但由于由于两家银行有着长期关系和战略协议,花旗集团提出了获得折扣的要求。
“花旗不想按照市价购买,可能是觉得没有获得好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
而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花旗不是对增持浦发行股票没兴趣,它只是希望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
据了解,2002年12月31日,花旗银行作为海外首家战略投资者购入浦发银行5%的股权,当时花旗按照1.45倍于每股净资产的溢价受让,共计花费了6亿人民币。截止到2005年3月31日,花旗银行持有浦发银行1.8075亿股,约占总股本的4.62%。
在引入花旗银行时,浦发行与花旗签订了协议:在2006年至2008年每年的4月30日,花旗一方面能够执行认股权,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上海久事公司手中购买2.53亿股(相当于现有总股本的6.46%),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定向认购方式增持,认股权执行价格为最近一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45倍。在2008年之前,花旗银行更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增持至24.5%。
而浦发行在证监会要求下进行的股改,使花旗增持成本突然被迫增加。
浦发行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按照协议,如果花旗增持,将按照2004年年末每股净资产的1.5倍来实施,也就是5元。但由于浦发行正在股改,花旗必须支付股改后的兑价成本。也就是说,花旗如果要增持,成本是每股7.14元,比现在浦发行的市价低1.5元左右。如果等到股改结束,花旗就只能按照市价增持。
增持不太可能
实际上,花旗的增持意向非常明显。今年9月份,花旗银行主席、花旗集团资深副主席威廉·罗兹来上海时明确表示,花旗希望在浦发行的持股比例增至19.9%,并期望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实现。
而一位对银行素有研究的证券专家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分析,目前情况来看,花旗增持浦发行的希望不大。因为浦发行正在股改,按照证监会股改完成前停止融资的规定,花旗以每股7.14元进行定向增持的可能几乎为零。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现有股东短期内向花旗转让。这位证券专家表示,通过转让,花旗很难达到持股19.9%的计划。而且,最近也没有浦发行股东转让股权的消息。
这位专家透露,花旗目前正在竞标中国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的股权,希望成为广发行第一大股东。这个时机,可能也不是花旗增持浦发的好时机。
但是,花旗应该会保持和浦发的良好关系。因为按照花旗和浦发行合作时签署的排他性协议,浦发行是花旗银行在中国境内除香港、台湾、澳门以外投资的惟一境内商业银行。排他性协议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花旗和浦发分手,二是双方都同意对协议进行修改。
专家认为,第一种可能微乎其微,第二种可能则需要浦发行的配合。
外资银行的野心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广发行的经营情况较差,目前处于“急于找婆家”的状态。花旗既想增持业绩较好的浦发行,又不想放过经营状况较差的广发行,目的无非是想占据中国金融市场的一块地盘。
而这种心态,是外资银行的普遍心态。
不久前,普华永道对包括花旗和汇丰在内的35家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银行的核心零售及投资银行业务获利甚微,在过去3年中,只有40%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利润超过了预期,另有40%的银行则称已实现预期,而剩下的20%甚至没有赚到预期水平的利润。
“收购后赚不赚钱不是外资银行考虑的首要问题,抢滩中国金融市场才是主要目的。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就要全面开放了,他们想先占块地方,跑马圈地。”业内专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