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稿:何莫 陈慧
解振华,一个经常听到的,总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连在一起的名字。
从1993年开始,解振华就已经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头号官员,不过这么多年下来,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在工作中的身影,却极少能知晓他的身世与家庭。
靠着目前能搜集到的这些资料,我们希望能够勾勒一个“丰满”一些的解振华———一位因为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而黯然去职的部级高官。
解振华简历:
1949年10月生于天津。
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1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工作并继续进修。
1993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环境法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解振华曾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干事。
1979年后任清华大学二分校团委书记、助教。
1980年5月任国家建委机关党委组织干事,后历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保局放射性环境管理处处长兼人事处处长,国家环保局人事司司长、副局长等职。
1985年后任国家环境保护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党组成员。
1993年5月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同年6月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之后还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1997年9月当选为中纪委委员。
1998年4月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一生难忘的知青岁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在天津老城区的一户姓解的人家呱呱落地一个男婴。
孩子一落地,对于解家可谓是双喜临门,一面是新的国家的成立,一面是新生命的诞生,于是父母给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起个大名叫“振华”,意谓振兴中华之意。
光阴荏苒,这个孩子也和新中国一起迅速成长起来。
1968年,年仅19岁的解振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告别天津的亲人和朋友,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黑河地区插队落户。
在解振华的相册中,始终保存着一张当初和几个同伴在小兴安岭的深山里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解振华个子高高,足有一米八零,可身体看上去却有些单薄和瘦削,原本是一张国字脸,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又窄又长。
其实,那的确是解振华所遇到的最困难的日子。他们的任务是组成一个建设分队到小兴安岭腹地,建立后方基地,一旦爆发战争,山外的人可以转移进来。所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山里开山伐木,建房备战。
刚开始的时候,解振华和同伴们都不会用大木头建房子,房子搭了又塌,塌了再搭,反反复复中,东北的冬天却已经来临,零下二三十度把他们的馒头冻得像铁块,只能用斧子砍成小丁,然后再在雪地上支起篝火烧烤着吃。
回忆当初的烤火岁月,解振华用了十个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接下来的1969、1970年,兵团粮食欠收,供应困难,而解振华他们这群二十左右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可把他们给饿得够呛。不光是没有吃的,因为远在深山中,一年中的大半时间,山里山外都因为无法顺利通车而被隔绝,不少人甚至因为长期吃不到蔬菜而患上了夜盲症。
即使如此困难的条件,还是没有影响解振华他们的热情,年轻人自己管理自己,早出操,晚学习,白天解振华砍大树,炸山洞,盖房子,一日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样的日子,让一起进山的四十多人组成了一个最团结的家庭。一次,有个伙伴患了急病,高烧不退,解振华和大家一起,七手八脚的用小桦木的支干绑了个单架,用双肩扛着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赶到部队农场。
后来,在回忆当初的岁月的时候,解振华这么评价,进山时,我们都是孩子;出山时,我们成熟了,已经长大成人。
其实,这样的历程,正是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忆犹新淮河治污
也许是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的一马平川,解振华后来的日子比较顺利,他进入了清华大学,专业是工程物理系,在1977年1月份拿到了毕业证书,并且幸运地留校从事科研工作,还可以继续进修,之后,他还在学校的二分校从事过一段时期的共青团工作。
到了1980年5月,解振华进入当时的国家建委,成为机关党委的一名组织干事,这,也是他20多年机关生涯的开始。
其后,解振华历任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保局几个职能处室的处长,后来成为国家环保局的人事司司长、副局长、党组书记等,1993年的6月解振华接过曲格平的班,出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这时候,解振华还不到45岁,可已经成为部级官员,是当时少有的年轻有为者。
在1998年前后,精简机构的工作在中央一级中进行得轰轰烈烈,可在一片砍机构声中,环保局却因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重要性,升级为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依然担任局长,这一年,他正好五十。
在环保一把手的位置上,有一件事情不能不说,那就是淮河治污。
淮河污染的“爆发点”是1994年5月份,距解振华上任局长还不满一年。当时淮河一带正是枯水季,可一场大雨之后,原来蓄积在各地水库里的污水全都排了出来,浩浩荡荡两亿立方米,从安徽阜阳段开始一直往下,沿河所有网箱养的鱼全死了,蚌埠市将近100万人口没水喝……
当时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刘继民代表国务院给解振华打电话,要他带队去处理这次事故!
解振华随即出发。后来的一天下午,大家乘坐汽艇沿河向北,登上了洪泽湖的老子山。解振华刚走上岸,一个70多岁戴了顶破草帽的渔民,不知打哪儿突然迎面走了过来,认定解振华是个大官儿,没有开口便先跪下了。
老汉的脸被太阳晒得很黑,满脸憔悴,他说,他们全家贷款了两万多元,16只网箱,两万四千多斤鱼全都死尽。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解振华慌忙上去扶起老人,说:“我们就是来看望灾民,了解情况的,回去向国务院汇报。”
老人颤巍巍地起了身,伤心地问:“今后咱们还能养鱼吗?真的不能了,政府得找个工作,给大伙一口饭啊!”说着,两行泪水地要再次下跪。解振华赶快扶起老人,好好安慰。
回到北京,解振华把所有情况进行了仔细汇报。后来,终于有了大刀阔斧的淮河治污。
辞职之前的最后日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环保风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解振华12年终于把冷板凳坐热》,其中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去人民大会堂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那天,不管是进门出门,还是上楼下楼,只要解振华一露面,就会被成群结队的记者围追堵截。解振华和他的环保队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过去环保部门就像唱独角戏的。”
解振华这位老环保也在多个场合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谁知,到了年底,发生了这次松花江水污染。爆炸发生在11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随后派出调查组对事件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调查,直到11月23日,哈尔滨已经受到污染的松花江水影响之后,国家环保总局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相关信息。
而解振华的辞职原因,就是在水污染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事情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任。”
那么在辞职之前的最后日子里,解振华又做了点什么呢?国内一家经济类媒体这么描述他的工作:污染事件发生后到11月30日,解振华每天做一点工作批示,并负责向联合国通报污染事件的最新进展。
11月30日上午,环保总局召开会议,解振华主持,他发言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要求把污染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就在这次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傍晚,环保总局召开高层重要会议,会议的重要内容就是——解振华引咎辞职。
12月2日,这个消息被正式公布,解振华终于离开他坐了12年的环保局长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