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红)
居住黄贝岭中村现年64岁的老年乞讨者胥天星,来自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西洋店镇胥湾村,他称同住在一起的老乡还有的来自该镇吴湾村,他们都是因家乡发水灾而来深圳乞讨的。近日,记者走进这两个村进行了调查。
眼睛不好没来深圳乞讨
11月21日,记者从西洋店镇沿着一条柏油路直达胥湾村委,紧接着是一条条村中的泥泞小路。通过在村中走访十多家村民,记者发现有的房子大门紧锁,村里大多是一些妇女在家。傍晚时分,记者在村口路上遇到了一位驼着背背草的老人。这位老人姓胥,今年69岁。当记者提到胥天星时,他说他和胥天星是儿时的玩伴,两人的家境都很差。因为1975年的一场暴雨,他们两家的房屋都被冲垮,那场暴雨对他们而言,真是雪上加霜。从此,他和胥天星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没有一个人为他们两人介绍亲事,使得他俩一直单身到现在。胥老头说,时间一晃过了几十年,两人在家里也是无依无靠,胥天星早在几年前就去了深圳,一直在外面要饭。他说,胥天星也和其他村民一样,家里有9分地,他每年都在家种上庄稼后去深圳,等到秋收时再回来,收完庄稼后又返回深圳,但春节期间他从未回过胥湾村。
随后,胥老头把记者带到胥天星的住处———两间破旧的小房子被一个小院子围住,围墙有道口子可以进入。两扇木门紧锁,房内空无一人。两扇门上贴着已褪色的“福星高照喜祥院,财源茂盛幸福院”对联。记者问村民是否知道胥天星到深圳做什么事情时,他们说:“老胥那么大年纪了,又没文化,去深圳有啥事好做啊,去要饭了呗。”胥老头说,胥天星每年回老家,都会到他家来坐坐,聊聊他在深圳的生活。他介绍,胥天星多次告诉他,在深圳乞讨时一直和老乡们居住在一起,虽然不认识字,但相互照应,感觉他在深圳乞讨的生活比在家里强多了,最起码每天都有收入。
当记者问胥老头为何没跟着外出要饭时,他说:“我眼睛不好使,怕出门了比家里更苦,所以干脆一个人守在家里,至少还可以跟左邻右舍的人讲讲话啊。”
在深要饭减轻老家负担
胥湾村除了胥天星在深圳乞讨外,还有一些老人也在外地要饭。
35岁的男子胥和气说,他父母今年60多岁了,自己在家是老大,下有两个妹妹在外打工。因庄稼常年遭受水灾,早在上世纪90年代,胥湾村和附近的一些村庄,有很多老年人就去了深圳,而且每次回老家都表现得比较阔气。胥和气说,当时他和妹妹都还小,经济条件较差,他父母也跟着附近的一些老年人去了深圳,每年都会带回一些钱,那时认为父母在外面找到了挣钱的工作。
随着胥和气和妹妹长大,父母回家的次数逐渐减少,但通常都是他们主动打电话回家,对家人嘘寒问暖,有时回来也会给小孩们带一些“洋”玩意。“起初,我和爱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外面做什么事,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我去年去了一趟深圳找他们,结果发现他们两个老人和很多老人住在一个窝棚内,周围的环境非常差,经过再三询问,才知道他们常年在深圳要饭。”胥和气说:“看着他们在外面的样子,我曾要接他们回来,他们却不愿意,说自己在深圳已过习惯了,特别是冬天不冷。他们说虽然在外面要饭收入不高,但不用伸手向我们要钱,可以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夫妻乞讨老家孩子不知
胥湾村邻村吴湾村的村民吴现金,今年43岁,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带着老婆南下广东至今。
记者11月21日找到他家时,他正在家门口转悠。他称自己刚从广东回来3天,又准备和刚收完庄稼的老婆去广东。吴现金指着家门口的田地说:“今年又发水灾,庄稼都没什么收成,只有再去那边挣钱啦。”
吴现金说,他们在家里种庄稼没什么收入,原来家里还有两个小孩上学,经济压力特别大,自己很早就和老婆去广东打工。但因文化程度不高,根本进不了工厂,最后在街上无意间认识了一个驻马店的老乡,听老乡介绍要饭可以维持生活,便和老婆跟着去了他在增城的住处。
到他住处,发现那里住着400多名老乡。之后,他和老婆也在附近每月花40元租下了一间5平方米左右的破屋,和老乡们过起了要饭生活。他说,虽然收入不高,但每年下来,两人的纯收入也在3000元以上,比在家里完全种庄稼强多了。吴现金说:“我们觉得这种职业很低下,回来之后都不敢跟乡亲们说,也从未向小孩提及过,怕他们有心理压力,我们每次回来都跟乡亲们说在广东的工厂打工,因为在我们村里,能在广东进厂打工是很体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