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宁波十二月十日电 (白林淼)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的是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九日,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珍藏的五十余种和刻本珍贵古籍首次展出,第一次以实物的形式向公众揭开了持续十五个世纪之久的中日“海上书籍之路”之谜。 同时也以新的证据表明,宁波作为这条文化传播线上的起点站,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和刻本是指日本翻刻的中国书籍和日人编撰刊刻的书籍的统称。天一阁目前藏有各类和刻本百余种,以距今三百多年的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翻印、刊刻出版的书籍为主。这些珍贵书籍分别由别宥斋、蜗寄庐、伏跗室及樵斋等甬上藏书楼后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捐赠,以前一直珍藏在书库中,从未对公众展示过。这些和刻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中日“海上书籍之路”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物依据。
天一阁所藏和刻本中,除传统的经、史、子、集和文学类的作品外,还有介绍日本的地理、地图、人文历史、医学、语言学类的书籍。这些书籍曾在历史上对日本文化和现代化进程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有专家研究发现,一八五六年由宁波华花圣经书房出版的《地球说略》一书传到日本后,在明治初年一度成为日本学校的世界地理教科书。
第一位提出“海上书籍之路”概念的浙江大学王勇教授认为,和刻本是中日之间存在“海上书籍之路”的直接物质证据,从南朝到近代之间的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中日“海上书籍之路”从未间断过。
据统计,仅一八四0年至一八五五年的十六年时间里,通过“海上书籍之路”运往日本的书籍就达三千四百零七种。宁波港是中国书籍向日本、朝鲜及其他东亚国家输出的主要始发港口,客商从中国各地搜罗来的书籍都集中宁波港后,起航运往日本长崎、大阪等地。
不少专家也指出,在宋代以前至日本江户前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从中国输向日本。中国书籍大规模的、持续的向日本输入,并且在日本迅速翻刻流传,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少有的。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年代初,近代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交流,传播的主流发生了变化,日本文化由外引进转而向外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