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能令人乐观。如何避免被进一步的“边缘化”,我省迫切需要尽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综合能力,当务之急则是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构建一个平台。如何构建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须从五个方面入手:
要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尽可能地做到“能放则放”。 由于金融、税收、工商管理的条条化,客观上造成县级机构经济调控能力的弱化,加之我省大部分地级市的经济实力不强,对所辖县市的带动力、辐射力也有限,因此扩大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非常必要。“扩权”是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经验,也是大势所趋。我省完全可以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使“扩权”真正落到实处,使“扩权”政策具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真正把各级政府建设成“三型政府”。即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的法治型政府、民主行政的开放型政府、以执政为民为理念的服务型政府。一个转型的经济体,制度与经济主体的行为会有更多的互动,“政府一个重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设“三型政府”就是加快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县级政府的制度竞争力。
加快财政体制的改革、创新。县域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弱中之弱”,其中有经济结构、资源配置的问题,也有政策和人的问题。实行分税制后,财力向上集中,县级财力普遍匮乏是我省当前县域经济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财政体制改革的着眼点是壮大县级财政,调动县级机构在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和功能潜力,同时也要对县级财政实行合理的约束与激励。
坚持以民营化为基本价值取向,在观念上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彻底破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借鉴浙江等省的经验,适度放松对民间融资方式的管制,激活沉淀的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让其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使民营经济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主力军。
坚持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地方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用科技进步的杠杆撬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以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扩大开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优化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发展工业经济中逐步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化、民营企业规模化、专业市场网络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外向化。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强县之路在于强筋,强县就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强筋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确立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充满活力和蕴涵潜力的经济。构建好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再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体系,我省县域经济在“十一五”的发展前景,将大有希望。[链接]
百强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处于领先位置。其非农产业比重已达到90.4%%,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约占70%%。
百强县的生活水平接近小康社会的标准。百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城镇在岗职工是全国平均工资的4倍。
百强县60.4%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14.5%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85%的村通自来水,91.8%的村通有线电视,全部村通公路和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