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聂晓阳/北京、佳木斯报道
我愿做一柄剑,我愿做一头牛,我愿做一把伞
12月8日上午10点,和煦的阳光并没能驱散松花江冰面上的寒意。在佳木斯附近的一个环境监测站,戴着眼镜的环保局年轻技术员李奕取完水样正往回走。 这样的取样他和他的小组每天要进行12次。几分钟前,新上任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刚刚离开。
“周局长叮咛我们数据一定要科学准确,”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局长一上任就‘泡’在一线的冰天雪地里,我们对他还是有很高期待的。”他的一位姓郭的同事说:“新局长来看我们,我们当然很受鼓舞。”
首次对媒体开口
七天前,已经在职12年的前任国家环保总局一把手解振华辞职,其职位由比他仅小两个月的原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接任。上任后第四天,周就亲赴松花江水体污染第一线现场调研办公。
周生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事先对这一职务变动几乎毫无思想准备。“11月30日我接到通知,让晚上10点到中组部等候谈话。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央的会还在开,我一直等到11点,才正式通知我到环保总局上班。”他说。
这是周履新后首次对媒体“开口”。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2月1日中央宣布这一任命后,他紧接着参加了国务院的一个治污会,然后到林业局交接工作,之后没有耽搁就加入到前方工作组的行列。
“接到通知之前,我还在准备召开林业厅局长会议。我在林业上花费了很大心血,为林业工作的日子也是我最难忘的一个阶段,我对林业是很有感情的。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国家需要是第一位的。我虽然也感到压力,但是我也有信心。”他表示。
官方的简历表明周生贤生于1949年12月,实际上他很可能已经悄无声息地在这远离北京的边陲小城度过了自己56岁生日。但当被问生日到底是哪一天时,他闭口不答。他只是表示,环保总局机关多次打电话希望他返回北京,但他坚持“机关事情再多,也没有这里的事情重要,因为没有比人民生命财产更重要的事情”。
他估计自己至少还要在外奔波一周左右。“环保系统的同志工作很努力,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一例因为污染而死亡的事件,这是不幸当中的万幸。”他说。
当《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佳木斯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嘴上起了一个明显的水疱。当地宾馆服务员说,周局长总是一大早出门调研,晚上回来开会,而且每天都开到很晚。
新局长的“三做”
实际上,从宣布新职务到现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机关干部对周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但是,一位副司级官员还是对周在干部见面会上的一段话印象深刻。当时周表态说:我愿做一柄剑,我愿做一头牛,我愿做一把伞。
这位副司长还记得周的原话是:“在事业上,在工作上,我愿意做一把剑,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执法绝不含糊;在对待人民群众上,我愿意做一头牛,为他们耕田种地;在对待在座的同志们上,我愿意做一把伞,为全国的环保工作者遮风挡雨。”这段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瞭望东方周刊》希望临危受命的周生贤评价一下他前任的工作。他没有拒绝这一“敏感”的话题,在回答时也没有任何犹豫。他说:“我对于过去和将来的看法是:用手枪射击过去,就等于用大炮攻击未来。我不苛求前人,我是在过去的基础上继续把工作向前推进。”他还表示,在就任国家环保总局新局长后,他将放手工作,把这一迅速广受关注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解振华做出过很大贡献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也谈到解振华的辞职,认为这次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环保总局“确有责任,但是这个责任不是解局长一个人的,他是代表总局主动承担责任的”。
张坦承解振华对中国环保事业是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尤其是在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使环保能够进入综合决策、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和循环经济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大家一起共事这么多年,他对环保事业的贡献、他的才智、对国家和事业负责任的态度都是有目共睹的。”张力军说。
在国家林业局,很多干部对周最鲜明的印象是“务实”。这一作风在他履新后也有表现。12月8日,他一边在一线忙碌,一边紧急签发了在全国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在2005年底完成《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具体实施或整改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应急机制,进一步落实应急预防措施。
尽管周上任之初没有在总局“坐镇”,但环保总局的工作依然在有序进行。在环保总局的网站上,各种新消息每天都有公布。张力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解振华的辞职的确对总局干部震动很大,“解局长主动承担责任后,环保总局机关干部怎么办呢?那就是在处理好当前事故的同时,吸取教训,坚决杜绝今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从预案启动、执行、信息反馈和通报等各方面进行完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