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首届东亚峰会在发表了《关于东亚峰会的吉隆坡宣言》和《关于预防、控制和应对禽流感的东亚峰会宣言》后宣告闭幕。参与这次会议的除了东盟10国,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16个国家。 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舆论认为,这是亚洲一体化进程中“分水岭式的事件”。
尽管峰会召开前,不少国际观察家认为,由于美国的态度以及中日、韩日关系持续紧张,此次峰会“虚多实少”,成果有限。但从两天的会议情况看,这次峰会仍然有所突破。
首先,首届东亚峰会充分显示出开放性和包容性。
按最初的倡议,东亚峰会的参与国应为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即10+3全体成员。但随着东亚合作影响的扩大,邻近一些国家,特别是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等国也要求参加东亚峰会。最后,首届东亚峰会的主办方东盟选择了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峰会成员来自三个不同地区,意味着所谓东亚已经突破了地理概念,打破了区域合作的地域限制。各成员国不是基于区域的一致性,而是基于战略利益的相关性走到了一起,这是区域合作的创新模式。其次,首届峰会构建了经济合作平台,将亚洲一体化定位为经济合作,体现了务实的态度,也具有现实可行性。
东亚合作进程始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那时,本地区各国认识到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态度推进这一合作进程。如今,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也为出口导向型的东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日本经济有望走出长期萧条之势,东盟国家彻底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使得东亚经济再度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彼此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大增强。
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亚洲一体化进程也不可能冒进。亚洲各国发展阶段差异极大,加之存在诸多历史、地缘政治等纠葛,期望东亚峰会催生欧盟式的新亚洲是不切实际的。经济与安全才是亚洲各国当前的主要共同利益所在。峰会发表的宣言明确了东亚“一体化”目标,但是回避了峰会前有关国家提出的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提议,原因即在于此。
第三,峰会明确了政治和安全合作在东亚峰会中的重要地位。峰会吉隆坡宣言提到,东亚峰会将着重致力于就政治和安全问题加强战略对话与合作,促进东亚地区的金融稳定和能源安全,推动在保护环境、预防传染病及减灾等领域的合作等。“政治和安全”是首先被提及的领域,这为今后本地区各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对话埋下伏笔,有利于东亚的稳定和发展。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不会一帆风顺,制约和影响东亚一体化建设的因素也客观存在。首先,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亚洲的贫困人口占到世界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均产值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贫富差距拉大,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幅增长,生态与环境持续恶化,都给东亚区域合作笼罩上阴影。
其次,历史遗留问题也影响和制约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例如,由于历史问题,中日关系和韩日关系受到严重损害。日本强硬坚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历史的荒谬立场,使得中韩与日本的关系在短时间内不大可能出现改善,冷淡的政治关系已经开始伤及地区经济关系。
总之,首届东亚峰会成果巨大,但是由于影响和制约东亚地区稳定与发展的众多因素将长期存在,东亚合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亦不能操之过急。张进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