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新民周刊》是中国报刊零售市场发行量最大的一个新闻性周刊,同样《了望新闻周刊》发行量也是很大,两本周刊的定位差别在哪个地方?
丁曦林:《新闻周刊》与《了望》有着很大的差异。 许多人印象当中,《了望》是一份干部读物,这个说法不一定很准确,但是确实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是这样的。而且从它的发行路径来说,主要还是以公费订阅为主,并不走市场路线。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学,那时候《了望新闻周刊》是非常主流的,不仅仅是一个干部读物,实际我们在大学里面也是非常愿意看的,那个时候发的很多文章都是非常尖锐,而且对改革当中的很多敏感问题报道得非常好。现在它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主流读者的结构、特点、年龄、职业都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对而言,像《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媒体在创刊之初就是以市场零售和自费订阅为主,也是直接面向新时期的主流读者而办,在创办过程当中尽管我们也赢得了一部分公费订阅,但是我们并没有享受过上级部门规定订阅这样的待遇,而是纯粹属于企事业单位自主选择。我们的读者大多数还是自己掏腰包,自费订阅,或者在书摊上零售为主。我们的读者相比较《了望新闻周刊》来说,肯定是年轻得多,而且他的职业也更加多姿多彩,他们的读者消费行为也是带有更强的自主性,毕竟是自己花钱购买嘛。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两个杂志,实际上编辑思路也会明显不同,比如说,一样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了望新闻周刊》跟《新民周刊》选取的角度、表达的方式、关注的落点,肯定有所不同。
就发行量而言,《了望新闻周刊》目前仍旧非常庞大,这个巨大的数量与我们其它新闻性周刊比较没有太大的比较意义。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包括《中国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周刊走的市场化方向比较多一点,您怎么看待同类杂志在市场上的竞争?
丁曦林:中国目前的新闻性周刊包括《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以及《了望新闻周刊》下面的《了望东方》,这些周刊相互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的关系。国内也有学者将《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了望东方》以及《新民周刊》看成是国内新闻周刊的“第一阵营”。假如做这种比喻的话,《南方人物周刊》也应该放进去,另外像《南风窗》、《新周刊》也可以在这个范围之内。这几家新闻性周刊目前的情况是,或在京津塘地区口碑比较好,或者在长三角地区影响比较大,或者在珠三角地区有比较深的渊源,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中国社会主流当中,真正能影响左右主流人群决策、管理和价值取向的,似乎大家都在发挥作用,但都不那么理直气壮。相比当地的一些主流日报,特别是新崛起的都市报,周刊的局限也相当明显。
比较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以及德国的《明镜》、《焦点》等国际性新闻周刊,我们还是非常稚嫩,我们实际都培育国内正在发育当中的周刊市场。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主流大刊,要走的路还很长,目前一份周刊要发展到像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发行规模和国际影响,要经受的考验还很多。
至于说几种周刊的风格,我有一个比喻,我们在念中学的时候,班里同学有各种的性格和气质,有的可能比较愤青,格外引人注目;有的比较小资,在伙伴当中富有亲和力;有人比较庄重,可能显示出绅士风度。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特点,但是都是活生生的,都在一个大背景之下发挥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