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来首博有这么多好东西” 摄影/本报记者 王卫
如愿以偿拿到一号门票
为睹新颜不惧寒风
新首博昨天开始试运营 预约人数已排到8天后———
“兴奋,太高兴了!”昨天上午9时,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林征手握一号磁卡式门票,成为刚刚落成并进入试运行的首都博物馆的第一位观众。在记者面前,这位腼腆的大学生只用了几个简单的词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一片照相机闪光灯的频闪之下,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首位观众凌晨3点多就来排队
林征告诉记者,他素有收集门票的爱好,现在已经收集了将近两百张各式门票。前几天从报纸上获得新首博即将开门迎接观众的消息之后,他马上拨通了预约电话,同时为了确保能拿到第一张门票,家住西客站的林征冒着北京冬夜零下温度的严寒,骑自行车从家中赶到位于木樨地附近的首都博物馆大门口。“我看了一下表是凌晨3点50分,估计是太早了吧,还好,没人跟我‘竞争’。见到黑夜里只有我一个人在排队,心里一下踏实了。”
林征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能拿到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张票,他还和自己的父亲达成“共识”———早晨7点多,父亲也前来排队,最终拿到了二号门票。记者还在排队现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排在前几位的观众都是抱着收藏门票的目的,“我们买门票可不是为了投资,更不图凭着它日后升值什么的。就是觉得北京有了这么现代化的博物馆是件特别好的事,买张门票给自己作为永久的纪念。”另一位排队的退休老人这样对记者说。
24年前老首博第一位观众再度参观
有意思的是,新首博的第一位观众还在博物馆大厅遇到了老首博的第一位观众———退休职工刘运福。原来,首都博物馆在开馆之前特意在北京几家报纸上登报寻找老首博的第一位观众,最终与今年77岁的刘运福取得了联系,昨天一早,首博派专车前往张自忠路把老人家接到新馆参观。“我们已经等了您24年了!”
在首博宽敞明亮的大厅中,老人受到首博常务副馆长韩永的热情接待,并收到了纪念画册作为礼物。看到老首博资料中自己参观留下的照片,刘运福老人笑了,说:“那时我年轻,照片上还显得有点胖呢!”刘运福虽然不是文物专家,却最爱逛博物馆和古董市场。由于位于国子监的老首博离自己家很近,当年就已经退休的他经常到博物馆图书室去看书,去得勤了,也就第一时间得知了首都博物馆开馆的消息。1981年10月1日,他一早来到首博,成为第一个参观者。当时,首博的门票价格只有一毛钱,而那时的老馆长也同样热情地陪同他参观。
新首博欢迎观众“挑毛病”
对比当年几百件展品,刘运福老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首博有这么多好东西”。老人对记者说,自己这么多年来还坚持去老首博参观,“有了这么大的新馆当然好了,但是老首博会不会关门成为我们这些老观众最关心的事。今天我听说老首博的孔庙和国子监将合并成孔庙国子监管理处,还继续向老百姓开放,这我才终于放心了!”
在韩馆长的导览下,新老首都博物馆的第一位观众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新首博的北京通史展览。看到陆陆续续冒着严寒来到馆里参观的人们,他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首都博物馆从50年代筹办到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其实,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观众对首博的支持,我们欢迎新老观众来新首博‘验收’。我们的新馆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观众,究竟如何我想请大家一年以后再发表意见。”他同时透露,新首博试运行阶段,每天接受两千人的电话预约,到昨天为止来预约的人数已经排到8天以后,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但记者在昨天采访现场发现,尽管观众们热情很高,但参观之余仍不忘给新首博挑挑毛病,其中,展厅中缺乏明显的路线指示牌成为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