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件“学院派”的雕塑作品,拿了中国雕塑从未拿过的国际大奖,而在国内展出时却饱受“非议”。这几天,这件被有些观众称为“下跪雕塑”的个性作品和它的17个伙伴扎堆北京798“高地画廊”,再次等待观众、媒体的审视。
4年前,中央美院年轻教师蔡志松一组名为“故国·颂”的雕塑在巴黎秋季沙龙好评如潮,其中一件获得最高奖———泰勒大奖。去年11月,这些作品中的其中两件,被“圈里人”作为“精品”摆进中国美术馆前院。谁料引起争议一片。
争议的焦点是这些雕塑的姿势和表情。多为跪姿和屈膝的古代人物造型,用作者的话说,是想唤起人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视。专家的观点是:“人物造型有意无意透露出一种神秘气息。或跪或弯腰走的动态,让人感觉仿佛是某个巨大而凝重的故事片段。”可疑问也接踵而来,“他是向谁下跪?”“他是给谁含胸驼背?”“他们为什么个个满脸恍惚?”看来,习惯了“红光亮”的特征作品,习惯了情节化图解化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观众一时还接受不了蔡老师的“新手法”。“18件作品绝大多数都被国内外的美术馆博物馆买下收藏了,再有一个月,它们将离京运往各地。这次扎堆展一下不是商业展览,我只是想在它们离开之前集中起来,让大家再看看。”蔡志松说话的时候,眼里流露出渴望的期待。高铭摄影报道
速评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这几尊小小的雕塑上撞出了火花。
其实在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认为看过这些雕塑的老外会因此对中国产生误解,也别总觉得人家的评委都是“别有用心”。就像我们看到西方的人体油画时不会认为有伤风化,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艺术。
潘玉良若是没有当年“放肆”的对镜描摹,也许不会成为一代名画家。今天的艺术家,不让他们随心所欲将灵感释放,日后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呢?
因此,宽容的对待艺术家,理解他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渴求,还是把艺术作品立意的争论放在文化范畴里吧。曹小+ā??7?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