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 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
刘少奇,原名刘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衍说:“我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
董必武,原名董用威,号璧伍。“用威”语出《尚书·大禹谟》中“董之用威”一句;“璧伍”出自《汉书·律历志》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一句。辛亥革命爆发后,董用威满怀救国壮志投身革命洪流,从此,他摒弃原名,以“璧伍”之谐音,改名为董必武。
邓颖超,原名邓玉爱。在天津女师上学时,见她聪明,教国文的白眉初老师给她改名“颖彬”,又叫“颖斌”。但她不喜欢“斌”字,遂自己改名为“颖超”。
陈毅,原名陈世俊,自号“仲弘”。后来,他感到万事成功都得有毅力,于是就改名为陈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因出生于四川省原乐山县峨眉山下的沫水、若水相交处的沙湾镇,为纪念自己的出生地,故改为“郭沫若”。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她在周南女校读书时,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一位运动员夺得400米冠军,到达终点后却晕倒了。有人说这个运动员虽然精神可嘉,但为了一次比赛拼命不值得。向警予不同意这种观点,说:“这位同学的拼命精神十分可贵。从今天起,我决定改名为‘警予’,警钟的‘警’,‘予’就是我。我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这种拼命精神去求学救国家。”(王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