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12月8日,记者走进距镇宁自治县县城43公里的沙子村移民新寨组,只见一条约10米宽的水泥通村路两旁,合理分布着一排排整齐的砖混平房。院落里干干净净,不仅有自来水蓄水池、路灯、公厕、篮球场、村活动室,还建有规范的猪圈和牛舍,整个村寨掩映在一片葱郁的树林中,一片和谐安宁,展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象。院子里,村民们正在忙着修建沼气池,欢笑声、鸡犬声、嬉闹声合成一片。正在和泥的村民王学友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真是托政府的福啊!不仅为我们搬出大山修建了新房子,还统一修建了2个猪圈和1个牛舍,使脱贫致富也有了门路,现在又为我们修建沼气池,生活真是一天胜过一天啦!”
“搬到这儿来方便多了,出门就能坐车。”作为第一批搬出大山的移民,今年48岁的杨登才一脸的喜悦,言语中掩饰不住他对新环境的满意。
杨登才原来住在偏远的克城村长冲组,一家三口住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茅草房里。那里没有水田,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玉米和洋芋,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几顿大米饭。村里没有水井,人畜共饮湖水,极不卫生。搬出大山后,不仅住上了政府修建的近40平方米的砖混平房,还能天天吃上大米饭,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子女读书、用电、看病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镇宁自治县沙子乡的移民试点工程,共涉及40户194名农户。迁居后,村民们学会了种植小麦和蔬菜等农作物,很大一部分村民还学会了粉刷、砌墙等活路,给附近城镇居民、矿山等打临工一天就能挣二三十元。
“搬出大山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致富有奔头了!”村民张明先兴奋地告诉记者。张明先原是落洼村星秀组村民,以前家里最值钱的就是家养的几只鸡,一家4口,一年的收入最多不过200元。来到安置点后,信息畅通,找钱的路子也多了起来。他从附近村民那学会了粉刷、砌墙等技术后,不仅自家的墙体粉刷一新,外部贴上了精美的瓷砖,还当起了包工头,一年下来,做工纯收入至少也有3000元。再加上粮食丰收和喂养牲口等收入,年收入6000元不成问题。自2003年搬迁以来,家里添置了电视机、沙发、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目前,他家已养牛羊10余头,为拓宽致富门路,他还想再买几头母牛,发展养殖业。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极贫农户实行异地搬迁安置,是镇宁自治县近年来实施扶贫脱困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该县已实施三期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共投入资金430万元,直接受益农户644户2945人。
自2001年启动该项工程以来,该县通过政策和资金倾斜,实施“捆绑式”开发,将小额信贷资金、扶贫开发资金配合投入到安置中去,帮助搬迁农户发展种养殖项目。据统计,仅粮食产量一项,由以往的人均产粮不足300公斤提高到380公斤以上,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作者:赵勇军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