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04年本市按经济普查口径核算的GDP总量为8072.8亿元,与年快报7450.3亿元相比,增多622.5亿元,增加8.4%。这622.5亿元经济增量意味着什么?这一变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何影响?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统计局局长潘建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GDP为什么会增加 上海经济普查GDP比年快报增多,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两者核算范围不同。快报核算的调查范围,主要是对限额以上的单位,对限额以下的单位和部分个体户是进行抽样推算的,而这几年经营成分日益多元化,特别是私营、个体等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单位数量的增减变更十分频繁,统计部门还不能及时掌握这些变更信息,致使原来的常规核算中有遗漏,而普查范围要比常规统计的范围有所扩大。 二是两者核算方法不同。国家统计主管部门对核算方法进行了部分修订,经济普查与年快报GDP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在年快报GDP测算时,由于资料所限,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行业的增加值增幅,主要参考相关的实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还有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及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则是参考税收、经费支出、工资收入等资料进行间接推算,而按经济普查口径核算的方法则是直接利用普查所得到的企业财务资料核算。如2004年运输业、房地产业企业效益较好,其增加值增幅远高于实物量增幅。因此,核算方法的不同导致两者形成一定差异。 三是新兴行业统计制度不全。近年来,本市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如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中介等,这些新兴行业单位大多规模较小,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因而在常规统计中信息采集的难度比较大,资料不全,统计核算时只能通过相关的资料推算,存在着核算偏低现象。 GDP结构有何变化 经济普查核算的GDP,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是以经济普查基层单位财务汇总资料为主要核算依据,根据国家统一的方法进行核算的。第一产业由于未纳入普查范围,其增加值是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按全国统一方法重新核定。 在普查年度GDP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5亿元,比年快报减少13.2亿元(由于农业增加值中扣除了农业对金融中介服务的支出);第二产业增加值3892.1亿元,比年快报增多103.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593.3亿元,增多10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97.2亿元,比年快报增多531.8亿元。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48.2%和50.8%,与年快报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降低0.3个、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93.6亿元,占GDP比重6.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303.9亿元,比重为3.8%;批发零售业增加值745亿元,比重为9.2%;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50.9亿元,比重为1.9%;金融业增加值612.4亿元,比重为7.6%;房地产业增加值666.3亿元,比重为8.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125亿元,比重为13.9%。 宏观判断有何影响 上海经济普查GDP比年快报增加8.4%,毫无疑问,这一数据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我们对上海综合经济实力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变化。 过去的统计数据和经济普查数据,虽然在程度和结构上出现一定的差异,但还是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上海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基本趋势。经济普查GDP数据变化并不影响我们对经济运行基本面和发展走势的判断,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总体环境的判断也不会因为这次经济普查结果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历史数据是否修正 这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浩瀚,内容颇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下一步工作就是要大力开展经济普查数据资料的开发应用工作。 目前,《上海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正式向社会发布;《上海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汇编》正在编辑中。在此基础上,还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展课题研究,深入挖掘、开发利用普查资料。同时,还要根据国家的统一方法对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通过这次经济普查,我们也发现了现行的统计体制、制度和方法还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拓创新,包括进一步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制度,进一步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以及进一步推进抽样调查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这次普查显示,本市第二、三产业的单位中,80%为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大量出现,发展迅猛。为此我们要研究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这次经济普查建立的单位名录库和统计调查抽样框,在第三产业统计中逐步建立起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加大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提高第三产业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本报记者 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