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26日,西安市刑警接到举报称:西安市东郊马腾空附近有人盗墓。马腾空是汉皇陵的陪葬墓区。民警们立即赶往现场。经过勘查,民警发现,在马腾空北侧有一个盗洞,但洞口已经被盗墓贼用杂草掩盖。此时盗墓分子已经离开。 警方决定立即布控。
一个月后,当盗墓分子再次出现时,被守候多时的民警一举抓获。随后的发现,让民警大吃一惊。
这个盗洞垂直向下,竟然深达15米,到底部后又平行延伸了近30米,已经能够看见墓室的外墙。更令人意外的是,盗洞中还有一个堆满沙子的垃圾坑。
那么盗洞里为什么会充满了沙子呢?民警从现场情况来判断,这是一个汉代的流沙墓。我们知道沙子的流动性很强。万一有盗墓贼进来的时候,他就会面对灭顶之灾。因为盗洞他都打得比较小,仅容一个人能够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打开墓墙,哗所有的沙子都汹涌地流出来。于是这个盗墓贼很有可能就被活埋了。可是我们看到这个墓没有出现这个情况,是为什么呢?这几个盗墓贼,不得不佩服,人家真的是很聪明。他们专门找了一些70厘米直径的钢圈,一共是78个吧,每个是在1米多长。把这些钢圈一个一个连接起来,连接起来之后形成一个管道,把这些流沙通过这个管道,就都给排到外面的一个垃圾坑当中。而且他们这个盗洞是在地下15米处进行的,表面上基本看不出来,所以说这帮人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起早贪黑地在那里干活。当警察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墓墙里面的流沙基本上都已经排完了,已经能够看见里面的墓墙了。所以说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说他们的技术的确是够高超的了,其实,我们知道盗墓贼很早以前就有了。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争霸,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开始出现。为了让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地陪伴自己,王国君主的陵墓规模都十分惊人。一座陵墓的面积相当于6个足球场,深达30米。从地下往上看,国王的陵墓就像一个地下金字塔。在墓的中央,有木造的椁室,国王的尸体就放在里面。在椁室里,国王的尸体放置在中央,陪葬者的尸体放在两侧,周围还放了大量的陪葬品。这就是所有盗墓贼垂涎的目标。古代的中国人相信有一个地下世界——黄泉,死去的人会在这里继续生活。因此国王都采用深葬,以便更接近地下世界。国王下葬后,墓道就被填埋,让人找不到墓室入口,但墓室上方的建筑却泄漏了陵墓的秘密。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
一般的战国以后有大墓,它标志很明显的,有高高的封土,封土很大就叫冢,那它标志性就很清楚,还有像春秋以前,像我们陕西关中见到的秦墓,它不封不竖,但是实际上它在墓口上面盖了一个大房子,它有一个很矮的地基,所以有的盗墓在就是按照地基的范围向下盗洞,一打一个准。
为了让自己的陵墓不被侵扰,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动用72万人在骊山建造了一个空前的陵墓。地宫外有庞大的兵团护卫,地宫内堆满了穷奢豪华的陪葬品。为防盗,秦始皇在地宫中设置了重重机关,他下令以水银营造百川江河大海。由于汞有剧毒,挥发后形成的有毒气体可毒死闯入的盗墓者。此外地宫中还设有防盗的机弩矢,一有人靠近就会射杀。为防泄密,所有参与修建的工匠都被屠杀在地宫内,成为帝国的陪葬品。没有一个帝王将相能像秦始皇这样营造自己的地宫,他们要想让自己的墓不被盗,只能另想办法。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
到了战国以后,尤其是西汉就有一种积沙、积炭、积石墓,它这里面积炭是为了防止尸体的腐朽,因为它可以吸水,积沙和积石就是很大的石头垒上,垒上很长的一米见方那么一个大的石头,一层一层垒上,它就是为了防盗。
为了让墓室的外墙更加坚固,人们把土堆筑起来,捶打牢固,这被称为夯土。黄土本身细致的质地也很适合夯土这种方法。借着石锤的捶打可以把土里的空气打出,使微粒与微粒结合的更紧密,等土干以后,就变得像砖头一样坚硬。利用黄土本身的特性,人们用夯土墙来保护他们的地下世界,但这层夯土却给盗墓贼留下了一条更直接的线索。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
因为盗墓的人也是识别土的人,跟我们现在发掘一样,要认识土,他挖什么样的土,比如这种土,我们在手里面用劲把它捏碎,但是总有那么一些颗粒捏不碎,还有就跟夯土一样的,跟那火器一样,我们掰了以后,你始终把它捏不灭,但要是不是这个夯土的,那拿手一捏就是非常粉末状的,他就知道这个不是墓。
与此同时,也有人想出各种办法来防范盗墓贼。比如说曹操,他死后就给自己设立了疑冢72,就是说造了一共是72座墓。让你也搞不清楚,我到底是埋在那个墓里。还有一种叫做秘葬的方式。就是说在地下还是像我们刚才看到的这种棺椁的安葬形式,但是在上面,我不留任何的痕迹我不竖封土,我不立碑,因此说当墓地盖好之后,照样在上面覆上一层土,这样外界从外面看根本分辨不出来。比如像草原上的民族就有这样的习惯,所以到目前为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我们也没有找到。
但在许多地区,人们为了祭拜祖先,还是继续遵循竖碑封土的传统,从盗墓贼手中幸存下来的古墓少之又少。1976年12月,韩伟在陕西凤翔县发现了一座大墓。这座陵墓的规模非常之大,他判断地下埋藏的文物应该相当丰富。但发掘没多久,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在陵墓周围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盗洞。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
比如我们这个秦公一号大墓在西边的就是副棺室这个地方就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盗洞,那个盗洞完全是非常光溜,那一看就是一个长期盗洞,就是说他知道这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就是最多放殉葬品,比如说鼎、斗、壶、,这些大的铜器或者宝器的地方,所以他盗下去以后,他一次拿不了那么多东西,因为那个跟一个屋子一样的,一个房子一样的放那么多东西,所以他钱花完了,他就又溜下去了。
根据现场的统计,秦公一号大墓共有247个盗洞,堪称全国之最。韩伟从盗洞的形状分析,最早的盗洞是汉代的,此后唐宋元明清,几乎历朝历代都有盗墓贼光顾过这个大墓。更令他痛心的是,有多个盗洞直接打到了墓底。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
我挖秦公一号咱们挖了十年,那挖下去以后,还有十个还是七个,盗洞到底了,就这十个盗洞,别说247个都下去的,这十个盗洞下去,那也就不行了,因为很显然,你家里被偷一次,就重大的损失,偷了你十次,你家里还有什么呢。
起初,盗墓贼一般是在天下大雨之后,在塌陷的古墓中盗掘文物。但这种机会很少,盗墓贼便主动找墓。由于古墓年代久远,很少保留着封土堆,盲目的挖掘往往是徒劳的。一些盗墓贼开始寻找其他的盗墓工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种叫洛阳铲的工具出现了。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
他这个工具妙处就可以到深层次地区去取土。因为黄土高原上你再建墓,没有动的那个黄土,和动过的黄土,就是加过力的,打个夯的这个夯土,在水平的含量上,在坚硬的程度上,在色彩上都有变化,都有变化。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墓,一般都深达十几米。在陵墓修建过程,需要深挖土层,埋葬过程中,又要将挖出的土层重新夯实,这样各个土层的泥土都搅在一块,呈现出多种颜色,被称作五花夯土。年深日久,虽然地表的土层又被新的黄土覆盖,但陵墓深层的土壤仍然保留了五花夯土。一旦洛阳铲从十几米深的地层中,提出这种土壤,就意味着陵墓就在眼前。
我现在给大家带的这个工具,就是大名鼎鼎的洛阳铲。看起来是锈迹斑斑,还有不少土的残留痕迹,那么洛阳铲是谁发明的呢?按理说,这个人应该被载入史册。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鸭子,他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的一个盗墓贼。这个人过去在挖墓的时候就发现了,你想找准墓室的位置那是很难的。没有任何的物理探测设备,你怎么找啊。可是,有一回他赶路,看见路边有人挖坑,那个人用的铲子是一个像圆筒形的铲子。这一铲子下去,再往外一拔,就会带出不少泥土。于是他灵机一动,照着这个铲子的模样画了一张图,带回家,找铁匠,打了一把铲子。往下一试,真好用啊。它能从地下带出很多土。凭借这些土,我们就能够判断下面有没有古墓。
洛阳铲成为了盗墓者手中的利器。通常一个盗墓者只要打上50个探眼,就能判断出墓室的位置,准确度极高。洛阳铲的出现引发了可怕的盗墓狂潮。据统计,解放前,仅陕西关中一地,被盗掘的古墓就在十万座以上,流失的文物更是难以计数。尤其是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两个大帝国唐宋的陵墓区。历来是盗墓分子下手的重点。解放后,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盗墓行为受到遏制,但盗墓案件仍时有发生。
咸阳公安局刑侦大队韩宏州:
咱们上面一排,都是基本上都是以唐代的陶甬为主,仔细看以白色,绿色、黄色,加上这个土质都是专用的,不是那个地方都可以找到这种土质,然后烧质而成,价值很高,就像这么一个东西,可以说在咱们国内就在50万元左右。
历年来,咸阳文物大队查获的文物都存放在仓库中,这些文物上至商周秦汉,下至明清,有青铜器、陶俑、唐三彩以及宋代瓷器,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精品,几乎可以开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除了查获的文物,民警们还收缴了各种奇怪的盗墓工具。
咸阳公安局刑侦大队韩宏州:
这个现在工具比较先进了,你看磨的亮度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朝底下,然后把这个弄直了以后,就把这个往下压,就往土里头压,压压,估计判断,判断这个地方是死土还是活土,如果是虚土他就是不过多地去打了,如果一探压不下去,死土,说明是前人埋墓的时候已经夯打了,打实。那么他们就拿探铲开始探了。这是缴获的作案工具,这叫探针。
据史书记载,汉唐的帝王陵早就被盗掘一空,但盗墓贼仍然紧盯不放。由于年代久远,陵墓上的封土逐渐消失,盗墓者就必须依靠密集的钻孔来判断墓穴位置。有人戏称,如果把陕西的所有盗墓钻孔连起来,足以把地球打穿三个来回,为什么盗墓者始终盯着这些帝王墓不放呢?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
事实上汉代陵墓,它在周围埋葬的也很多,比如说景帝的阳陵,他里面就有90多个将近100个坑,它外面也有48个坑。都是陪葬的,那个殉葬坑,据有的人估计,说光甬大概有十万之巨,那么多,肯定是被盗了,就包括这些殉葬坑也被盗了,还是盗不完。
帝王陵的陪葬墓成为了盗墓者的新目标。由于许多陪葬墓就分布在村子的周围,冬春季节,旷野无人,盗墓者可以更加猖獗地进行盗掘。
例如在河南三门峡地区有一个虢国墓,那么盗墓分子他们居然花了4个月的时间,打了一条2公里长的地道。从一个杂货铺一直打到了这个虢国亩的中心位置。基本上是把里面的文物盗掘一空。这还不算什么,现在有一种手段,是更加可怕。这个盗墓分子居然使用了定向爆破的技术。比如说找到一个古墓,一个大墓,然后用洛阳铲找出这个墓的中心位置,那就是搁着棺椁、墓室那些地方,然后在里面倒上
50千克左右的炸药,采用这种定向挤压式爆破的方式,一下就能打开一个40米深的大洞,直接能够进到古墓的核心位置。因此说这些盗墓分子现在绝对是依靠着科技的手段,变得是越来越猖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制止他们这种行为呢?
咸阳原,中国最著名的帝王之地,汇聚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的数十位帝王陵墓,在他们的周围是层层叠叠、不计其数的陪葬墓。2000年来,无数的盗墓者在地层里出没。位于咸阳原上的平陵是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的幕。由于帝王陵防护严密,盗墓者开始向平陵周围的陪葬墓下手。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
现在他们就是拿这个探铲,掏一个洞,然后把长形的,雷管这样的炸药他放进去以后,然后点燃以后,这就怦就炸一个,刚好是一个人下去个那木一个洞的面积,然后他在继续再这个中心上再打洞,再打个一米多,他再放进去一个雷管,再一炸又那么大,这样他们一夜功夫就可以把一个很大的墓从地面上一直打到底下去。
盗墓贼开始频繁地使用爆破手段盗墓,整个很平陵的陪葬区称得上是千疮百孔。
咸阳公安局刑侦大队韩宏州:
盗洞有,我们尽管这样打击,那样打击。这些塌陷的盗洞这都是他们以前作案的。后来被我们发现了。由当地农民或者是文物保护组织配合我们回填以后,当时干土,一浇地以后,塌陷下去。呈现这种状况。直径一般都是在80厘米左右。这么下去3米以后,扩大。他们实行定向爆破。把这个土逼到洞的四周逼开。所以那个就成大的瓶颈,跟瓶子一样,口是80厘米,然后扩大,然后到墓底下。深要比一般的陪葬坑要深一点,取了土再回填到深的地方。把东西就拿走了,偷走了。
平陵的情况不过是整个汉陵区的一个缩影。在其他10座西汉帝王陵周围也出现了不少盗洞。有的盗洞十分隐蔽,当地的村民放水浇地时土层塌陷,才发现原来地下早已经被掏空。因为今天的盗墓者都配备了各种专业设备,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盗墓。盗墓者的手段日益先进,令人防不胜防。为此陕西省文物局会同有关专家研究发现,所有的盗墓者都是用两种方法进行盗墓,一种是用铁器进行挖掘;另一种就是爆破。专家们注意到这两者有着独特的震动频率。
山西乐通公司总经理王贵卿:
比如说是挖掘,挖掘的频率大概在20多左右,20多左右这属于不可听到的一种声纳信号,这样我们取声纳里这个信号,就知道它是挖掘的,如果说一个非常非常强的压力震波,这个震波就应该是爆波。
2003年,专家们研制出一套探测装置,能准确识别出这两种震动波。一旦传感器监测到爆炸声或深层的铁器声,就会发出警报。为了验证这套装置的可靠,陕西省文物局选择彬塔进行试验。彬塔是一座唐代古塔。1995年,彬塔也被盗墓者盯上。
山西乐通公司总经理王贵卿:
山西来的几个人在彬塔外面租了一个房子,说我们在这里做洗衣粉、卖油条,他们确实在做这些事情,可是晚上就在他房子里打一个盗洞。从他自己住的房子里面开始挖洞,就是每天他要往外拉洗衣粉,拉什么东西,都装到袋子里,实际运出去的东西是土,拉出去是土,这样一个地洞就形成了。沿着这个盗洞一直已经打到彬塔的地宫,快到门了,这时候被公安人员发现了,当时对这个地洞打了40多米。
彬塔地宫险遭不测,令文物管理部门十分担心。专家们于是在彬塔周围安装了探测装置。实验进行了整整一年,专家们发现,这套装置能准确地发出预警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众多墓葬都是位于田野郊外,比较隐蔽,这就给保护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再有我们的文管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非常良好的保护,这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现在盗墓分子手段是花样翻新,大多数都采用爆破盗墓的方式,这样一来就给这些文物造成非常大的破坏性。我们希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能够利用科技的手段,最终斩断这些盗墓分子的魔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