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撰文 林颖引言
2005年,胡锦涛、温家宝领导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已经三年,步入“中考期”的他们拥有更丰富的执政经验和更成熟的执政理念,也面对着更尖锐的挑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和能源制约、群体性事件增多等等。他们选择了亲民为民,把民生问题举得很高很高,带领中国民众进入从“先富”到“共富”的转折期。
2005年12月13日至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青海省东家沟村,面对困难群众,胡锦涛提出了“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响亮口号。十一五规划VS向共富“转弯”
贫困山区小学生丁肖霞受邀到广州作客,晚上她不愿吃饭,说:“今天我已经吃了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啊?”原来,她在家乡每天只能吃一顿饭。
十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然而有数据称,“在中国,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掌握在不到0.5%的家庭手中。”就在本月1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出警告,中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威胁其社会稳定。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这是首次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计划”二字去掉,改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不少地方、部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包括互联网,征求群众对规划的意见。这开创了中国规划史上的先河。
然而,十一五规划绝不只是计划改称规划、指令性质变成指导性质,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一种重要转折,或说一个新的开始。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评价“‘十一五’规划建议”是我国从“先富”开始向“共富”转弯,是一个执政党的“穷人致富”工程规划。
比起以往的五年计划,“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更加突出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规划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提到战略高度。“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这些“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为破解机会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方程式。“穷人经济学”VS生动实践
2005年3月14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这样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后来,“穷人经济学”成了今年的一个流行词。这一段话,向世人表明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此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体现了对大众利益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农业税
2005年,有8亿中国农民终于走出“皇粮国税”的历史承担,享受到免征农业税的实惠。到明年,在中国已经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就将彻底进入“历史博物馆”。为此,中央财政每年自掏1000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国家还实行了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三补贴政策。种粮还能得到补贴,这是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第一次遇到的新鲜事。个税调整
在这一年里,有关个税起征点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从年初一些地方自行调整个税起征点遭中央否定,到年中个税法修正案(草案)的出台;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到最终确定将个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为1600元。尽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调整结果令不少人失望,但政府修改税收政策的初衷不可否认———那就是调整贫富收入,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利益。
此外,“穷人经济学”的生动实践还体现在:在部分地区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的户口改革试点,给农民“市民待遇”;确实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包括对矿难民工抚恤金提高到29万元、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等,力图通过税收、加大公共投入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解决居民、城乡间发展和收入差距。奢侈秀VS节约型社会
10月18日在上海开幕的“顶级奢侈品展”震惊了世界———三天成交2.5亿元!顶级名车、私人飞机、珠宝名表……中国富豪汹涌的购买欲让外国参展商感叹:“没想到中国富豪那么慷慨!”
与在炫耀性消费中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的富豪们相比,中国政府则极至冷静。在2005年,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为中南海高层提出的最为引人注目、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决策之一。
今年“十一”长假刚过,广东各加油站突然排起了长龙,“今日无油”、“97号断货”,油荒迅速影响周边地区。尽管油荒事件更多的是缘于国内垄断集团的谋利行为,但能源危机却第一次让普通百姓如此心有戚戚焉。
在经历20余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正面临空前严峻的资源紧缺,石油、电力、土地和水资源全面告急。而另一方面,能源则严重浪费。有报道称,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过程中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些地方政府和富人们的铺张浪费、奢侈摆阔更令人咋舌。
6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成为这个夏天的响亮口号。空调温度调高一摄氏度,水龙头拧紧一点,办公室电脑及时关机……节约原来是每个公民的举手之劳。
要节约,调整不合理经济结构、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才是“治本”。中央政府祭出了绿色GDP的大旗,从明年开始各地必须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那些一味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把GDP指标当作政绩考核表的地方官员,都得拿起算盘算算能源账和环境账了。
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也果断地向浪费说“不”。就在上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别墅、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等190个项目被列入限制类项目,具有节能优势的小排量汽车被列入鼓励类项目。
在老百姓的视野里,将别墅、高尔夫球场列入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类目录的政策,正是一种温暖的“穷人经济学”。高规格捐助VS长效机制
岁末的《瞭望东方周刊》以《中南海心系天下“寒士”》为题,报道了由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发起的大规模捐助困难群众的活动。这样高规格、大规模的由中央发起的捐助工作应该是首开先河。
不过,专家指出,这次捐助活动还是临时的救济行为,长远来看,要解决贫困问题,要从扶贫制度的角度考虑。在“十一五”期间,捐助行为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将提上议事日程。例如,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奢侈消费品等的税收机制来调低过高的收入。2006有根据的乐观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一五”开局之年作了部署,着力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明年工作的重点。会议提出的一系列关键之举,涉及安全、医疗、上学、就业等百姓关注的领域,透出许多新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教育要让百姓子弟上得起学、医改要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保障、环保要让百姓放心喝水吃肉、社保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分配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等。
此外,发改委的专家更直接地指出,2006年国家将进一步全面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具体来说,包括增加城市低收入者的低保金,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再次提高农民现有的补贴水平等等。
2006年还是地方党政换届年,中央各部委已在未雨绸缪,12月初中组部通报严防“跑官要官”。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认为,“今年的先进性建设教育活动,将为明年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充足动力。”
这位70岁的党建专家表示,对明年中国的发展“保持有根据的乐观态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