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农村经济也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城乡差距将在国家的支持下逐步缩小,农村面貌将发生历史性的巨变。因此,在贵州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地迈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主要是城市变化大、发展快,农村相对落后,而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石漠化严重、资源环境恶化、贫困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农村劳动力素质差,城镇化进程滞后,劳动力转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从充分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在以往的中央会议和文件中多次提到,但都不可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同日而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的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从目前的国情看,可以说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或者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由长期的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渡期。我国农业正处在农产品成本加速上升的阶段,农业投入增加,实际产出减少,资本替代劳动趋向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农业成本上升使农业收益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外贸进出口高幅度增长的同时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工农业两大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工业必须反哺农业,城市必须支持农村。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这一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新东西、新事物和农业支持工业的老传统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并存。但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内容不断增加,农业支持工业的内容逐步减少。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经济过程,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在这样的趋势和条件下,我们的任务是要尽量缩短这个过程,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近期目标首先应是打牢农村发展的基础,并切实加以规划。抓住机遇,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意义重大、作用重大。这方面的工作也有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有效经验。甚至出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不少“经典”。如取消农业税、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农机补贴,“财政的阳光普照中国农村大地”、“六小工程”、财政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卫生等等。
在支持农村方面,以“六小工程”为例,加大了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累计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28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使1465万农户用上沼气,全国90%以上的村通了公路。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救治体系、卫生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改变生存环境状况的愿望强烈,迫切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等。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很高,愿意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落后面貌。与此同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有了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的目标是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有符合规划的硬化路面,有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生活用水,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有集中的排水沟渠和水塘,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转运场所,有安全卫生的住房,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医疗文化教育等得到基本保障,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为此,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以县为单位科学编制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寨整治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严格按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推进;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以改善农村最迫切的基本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中心村为单位,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新农村风貌;农民为主,政府支持。中央和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根据农村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别、性质和特点,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视国家的支持力度和各地的具体实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其重点内容,一是与单个农户利益密切相关的项目。这类项目农户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此类项目覆盖广大农户,主要包括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建设、传统民居保护、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雨水收集、信息化工程等。这些项目应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施,并与国家扶贫开发、“六小工程”等扶持资金相结合,吸引农民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建设。农民既可以自主选择建设项目,也可以联户选择,还可以由农民自治组织集体选择。二是直接面向村寨的公益类或准公益类建设项目。这类项目覆盖城乡规划保留的全部行政村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包括村寨整治规划、村寨至中心村(建制镇)的连通道路、村寨内部的主要道路硬化、村寨供水设施建设、村寨内部的排水沟渠建设、村寨公用水塘建设、村寨公共厕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村寨垃圾集中堆放点建设、村寨集中场院建设、村民活动室建设。这类项目宜采取整村整治的方式实施,以国家直接投资为辅,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切实发挥国家投入的引导作用。三是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这类项目覆盖乡镇和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主要包括县域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人畜安全饮水、农村水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此类项目以现有工作部门和投入渠道为主。这就要求国家应继续支持农村“六小工程”、农村饮用水保护与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文化设施和生态家园建设工程等建设,并不断拓宽建设范围,充实建设内容。这些项目的资金到达地方后,应以县为单位集中整合,打捆使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作者:潘康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