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付 豫
摄像:孙彦峰
主持人:欢迎收看聚焦三农。在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一个全部由聋哑人表演的节目《千手观音》引起了轰动
,聋哑人艰辛的人生之路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今天我们的节目将走进农村的聋哑孩子,他们的未来更应该被我们关注。
解说 对于四岁的小龙涛来说,生活是一幅幅沉默的画面,一岁时的一次感冒之后,
家人发现他失聪了,寂静就像一道高墙,把他隔在了声音的世界之外,年幼耳聋直接导致了龙涛不会讲话,无法跟外界交流,他常常烦闷得大发脾气。 面对又聋又哑的龙涛,家人根本不敢想他的将来。
龙涛的母亲 对他们来说太不布公平了。
解说 就在他们的邻村,另一个母亲有着相似却更为沉重的负担,希月兄弟俩先后被发现失聪,他们无法融入同龄孩子的生活,还时常遭到别的孩子嘲笑。
希月的母亲 陈慧兰 他们说的时候,我的脸上好像挨了一巴掌 ,对我的大儿子,都指着这我孩子说这是个小哑巴 ,当娘的心真不好受。
解说 两年前, 陈慧兰听说附近有一所语训学校,可以训练聋哑孩子说话,尽管陈慧兰有些半信半疑,她还是把希月送到这所山东夏津县精华语训学校
,这里一共有110多名从小失聪的孩子,70%的孩子和希月一样都来自农村。由于农村医疗条件较差,母亲怀孕和育婴阶段用药不当,农村聋哑儿童比例普遍高于城市
。对于附近地区聋哑儿童的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来说, 这里成为了孩子摆脱蒙昧的唯一希望 。
老师 张志,这是什么
学生 这是玩具
老师 拿起来
解说 在听力训练课上,老师敲击不同音频的乐器,根据孩子对不同音频的反应来佩戴适合的助听器,
孩子们听到的声音虽然被助听器放大了,却只是模糊失真的嘈杂声,他们只能依靠辨认口型来判断对方说话的内容,这些孩子根本无法辨清完整声音语言
,却要像正常人一样准确地吐字发声并和正常人交流,这是一件常人难以想象的事。但是,希月经过了两年的训练,奇迹真的发生了
赵希月 蹦蹦跳跳跑得快
解说 希月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开始学习读书写字,他的改变, 让母亲陈慧兰的脸上焕发出过去没有过的神采。
希月的母亲 陈慧兰
不只说话,他还能认字,觉得心里挺高兴,我儿子可算是会识字了,如果以后他上哪里去,他说不清哪个字,或者他听不懂,他能给别人写出来,他能办到这个事,我觉得挺高兴,将来他办的事比我强
解说
语训学校帮助聋哑孩子们迈出了进入普通人世界的第一步,也正是这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第一步,鼓励着校长袁敬华走过13年艰辛的办学之路。1990年,袁敬华高中毕业
,因为同情同村的两个聋哑姐妹,开始尝试教她们学习说话,从来没有相关知识的袁敬华,开始对着镜子一点一点地琢磨发声规律。然后为姐妹俩作成百上千次的发音模仿练习,孩子茫然的眼神和口齿不清的发音让袁敬华不止一次失望得落泪,但是,在数不清地重复过后,两姐妹终于开口叫出了爸爸妈妈。
山东夏津县精华语训学校 袁敬华 当时说话以后家里人根本就不相信,搂着孩子就哭,说你真的会说话了吗
,十多年没说过话,教会她们两个能发简单的音后,我就发现这样的孩子是能够发音的。
解说 这给了袁敬华极大的信心,她帮助的孩子渐渐有了几十人,1 9 9 0年 我国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
,明确提出尽快解决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袁敬华参加了系统培训后,在1992年正式办起了聋哑儿童语训学校 。
十多年来,学生们都是袁静华亲自辅导,由于他们大都家庭贫困,
常常拖欠生活费和学费,这使袁静华越来越感到经济上和精力上的透支。但是,她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点滴小事都被化作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1998年寒假过后,袁敬华走进教室时,发现自己的凳子上有一个小纸包。
山东夏津县精华语训学校 袁敬华
我就拿起来,一层一层把纸剥开以后,剥了好几层纸,最后剥出一块糖,后来,学生的妈妈说,这个孩子回家以后,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母亲给他买的糖,他好几天攥在手里,一直没有吃,最后他上学的时候赶快把那块糖放在书包里,指着说给老师吃
解说
孩子们纯真的心和求知的渴望给了袁敬华源源不断的动力,她和孩子们一同对命运作出最执拗地抗争,袁敬华在学校和各个机构间来回奔波,争取政府拨款和各种捐助,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一天天,一年年办到了现在。
解说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从1989年起,教育部、 民政部、中国残联等设立的特殊教育补贴经费逐年递增, 到现在已经达到每年2720万元,累计2.6亿元。
各地市设立的专款十几年来到达20亿元。我国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使得全国的特教学校在2004年达到了1560所。
学生 阿姨好
解说 袁敬华的聋哑语训学校也从家里的土炕起步,逐渐地扩大和发展,办学的13年间,这里有240多名学生开口说话, 有56名学生已转入正常学校就读
。2002年袁敬华第三次扩大教学规模,
社会各界捐助和当地政府投资达50万元,学校又贷款70万元,建立了新校舍,并聘请了更多的教师,给孩子们拓展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记者 你好
学生 阿姨好
记者 谁的画
学生 我画的
记者 房子里住的是谁
学生 爸爸 妈妈 弟弟 和我
学生 我喜欢画画
记者 几岁了
学生 我11岁
学生 这是 白云
解说 未来在慢慢改写,
孩子们快乐而充满期待。但是,教育经费的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袁敬华和学生家长,希月的弟弟也上学了,而对于孩子每个学期每人要缴纳300元的费用,母亲陈慧兰觉得负担很沉重
希月的母亲 陈慧兰 走亲戚,我10元钱都没有,我过的是什么日子,为了我这两个孩子,我就别提了
解说 对于不少农村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每学期300元的费用,并不是个小数目,对希月家这一类特别贫困的家庭,学校采取了免费或者费用减半的办法,
但是,生活负担重的家庭不在少数,有的家长最终让孩子离开了学校。
山东夏津县精华语训学校 袁敬华
将来孩子一点出路都没有,没法和正常人交流,也不认识字,因为我们村子都有这种人,长到老了最后连家庭都没有,最后自己很孤独。
解说 学校目前已经给20多个孩子减免了费用, 但是仍然有学生家庭拖欠学费,生活费,现在已经累计超过8万元 ,对此,学校方面感到十分为难
山东夏津县精华语训学校 袁敬华
光凭我们学校减免一些,我们学校解决不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学校要生存,学校要往前发展,如果说对孩子一分钱不收,学校连工资都开不起,那学校社会效益也上不去,孩子成绩也提不上去了,也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了。
解说
目前,我国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人,而入学的只有50万左右,其中农村的残疾儿童比率,失学比率都高于城市,十五”期间,我国特别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但是,殊教育经费目前采取以地方人民政府投人为主的原则,而各地发展水平不同,
残疾儿童教育经费问题还没有得到一一落实。
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显示,特殊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比上年增加,残疾儿童受教育面进一步扩大,但是,要让所有残疾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山东夏津县精华语训学校 袁敬华
一个在北京服装厂的孩子,我收到他的一封信,他说袁老师,我现在北京做衣服,他说我现在会说话了,我能和他们一样上班,也能挣钱了,我感觉非常好。
主持人:袁敬华的学校让我们看到,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也许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目前世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全社会关注参与特殊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也许这些残疾孩子命运的改变就从您的关注和参与开始。好,感谢收看今天的《聚焦三农》,如果您有什么新闻线索,可以发送手机短信到138,1117,1217,接下来请继续收看农业节目的其他栏目。
《聚焦三农》栏目,首播时间:CCTV-7每周一到周五21:52分,重播:第二天13:30,敬请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