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学子惊艳青春《牡丹亭》
白先勇先生与深大学生交流,认为昆曲不能没有大学生观众
笙笛箫管,婉转缠绵,苏绣华丽,水袖翩翩,述说一段痴情男女的生死爱恋。昨日,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演播厅,白先勇先生为深大师生们详细剖析了昆曲艺术,并放映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片断。 在昆曲的乐调和白先勇的述说中,师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回头终觉昆曲最美
在演讲中,白先勇先生向深大师生们诉说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并对西方文化非常好奇,几乎一直在狂热地学习、追求。同时,他在学校也常常到新闻系听课。那时候的写作,西方文学都给予他很大的启发。后来,白先勇先生到了美国教书,他教的是中国文学,也教中国文化的课程。
由于传统古典诗词、古典小说给白先勇先生的启发很大,当他回过头来看时,发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在国外呆了差不多40多年,教书20多年。西方的表演我都看过,但是回头看来,自己家后院的那朵牡丹花才开得最美。所以回过头来,我觉得昆曲最美。我希望把昆曲介绍给所有的群众,以发扬光大。”白先勇先生的话引来热烈掌声。
昆曲需要年轻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的片段以及白先勇的演讲让年轻的深大学子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看到《牡丹亭》的主角剧照时,学生们都不由得“啊”地叫了起来,对人物的美惊艳不已。在《闹学》、《冥誓》等昆曲片段放出时,学生们也议论纷纷:“他们的神态好美啊。”“这调子听起来真美。”
“我希望,青春版《牡丹亭》能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白先勇先生再三强调,他带着淡淡的失落说起,昆曲在风光旖旎的江南传唱了数百年,并在明末清初鼎盛一时。但是到了清代,它的古典意蕴渐渐地落势于后起之秀——京剧。近代宋词音乐的失传更是推动了它的式微。从此昆曲在源头上失去了最初的声音,昆班传唱的400多折曲子,到现在20多岁年轻人口中只余十几折曲子,它的声音已经渐行渐远。白先勇先生无不痛心地说:“如果不大力抢救昆曲这个民族文化遗产,它迟早得失传,那我们将成为民族的罪人。”
“昆曲不能没有大学生观众,同样,大学生们也不能忘记昆曲。”面对台下众多渴慕美的眼睛,白先勇先生说。他到大学校园传播昆曲文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说,昆曲没有大学生观众是不幸的,大学生有品味昆曲文化所需要具备的基础,比如知识储备、审美趣味等。然而,美育在当今大学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实用的观念往往把传统文化课程排除在大学教程之外。白先勇说:“现代的年轻人不是不爱看古典戏剧,而是因为没有好东西给他们看。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误认为昆曲是老人看的戏。青春版的《牡丹亭》,我特意用了年轻人来担任主角,排一部年轻人的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文化和实行教育改革是第一步,青春版的《牡丹亭》如此火热,是很多误解和偏见应该检讨的证据。”
互动
年轻人不能疏离传统文化
学生:我是学中国古典文学的学生,看您的文章,经常感觉很悲凉,您感觉传统文化是不是在无可奈何地花落去,几千年的古文明还能回复过去的辉煌吗?
白先勇:21世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对中国古文明的考验。中国的古文明在19世纪曾遭受重创,希望只是暂时的。21世纪的我们应该坐下来,理性地重新评估我们的传统。文学、戏剧、音乐都需要重新审视。对古传统有新的看法是当务之急。中国的出土文明这么多,应该将各方面的学者专家集中起来合写一部中国文明史。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上演时,北大演出场地有2100个座位,3天的票马上卖光,主办单位承受不了要票压力,还加椅子加到前面。北京的30多所高校学生都去看了,看完后,还有几百个学生拥到前台去,一直拍手照相,舍不得离开。这说明,不是年轻人不爱看传统的戏剧,而是没有好的东西给他们看,年轻学生缺少机会去接触。如何把中国古代文明跟现代发展结合起来值得思考。自己立足不稳,如何去接受别人挑战。
学生:现代大学生和我国传统文化渐渐疏离,您怎么看?
白先勇:现在的教育往往把传统文化有意无意地排除在外。孩子小时候,不教山水画、不吹笛、不拉胡琴,只学钢琴、学画石膏像。我认为提倡科学与学习音乐、戏曲不会冲突,难道画山水画就不会用电脑了吗?学校不教山水画,学生怎么了解它?学生对山水画无形中就产生了疏离和排斥。
学生:《牡丹亭》演出尤其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您觉得青春版的《牡丹亭》的魅力在哪里?
白先勇:《牡丹亭》有着历久长青的生命力,艺术性极高,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就能穿越时代,广为流传。《牡丹亭》本身题材就是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是最美的爱情神话,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灯光,服装、舞台都是绕着爱情、青春而设计的。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没有看过昆曲,一看昆曲就很着迷、反响热烈,是出于他们对求知的渴望,知性上的要求。他们也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定位在哪里。
欧洲的文化发展得好,就是因为有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有古希腊的神话。一个民族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文化定位在哪,才能去接受西方的文化。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整个民族有着潜意识的历史记忆,有文化中的DNA。这也就是《牡丹亭》在上演时反响热烈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