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是拉丁美洲地区名副其实的“选举年”,从1月的智利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到12月的委内瑞拉大选,将有9个拉美国家的人民用选票决定本国的政治走向,其中包括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及委内瑞拉等人口最多的国家。
更值得关注的并非大选本身,而是各国政局整体“向左转”的大趋势———这不仅仅意味着美国可能失去对该地区的掌控,“自家后院”甚至可能成为新的反美热点。2006年,拉丁美洲各国是否会整体左转,成为美国政府一场“噩梦”的开始? 2005年11月4日,示威男子朝一家银行的橱窗玻璃踢去。美洲峰会当天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市召开,大约1万名反布什示威者上街游行。 2005年9月29日,巴西总统卢拉(右)与素有“反美斗士”之称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惺惺相惜。两国目前展开了大规模的石油合作,一项炼油厂项目投资额就达到了25亿美元。 2005年4月8日,国会以滥用职权罪剥夺了大选夺标热门人物、墨西哥城市长奥弗拉多尔的司法豁免权,这一决定引发了百万民众大游行。
2005年岁末,人口仅800万的南美国家玻利维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该国12月18日的选举中,带有左翼色彩的“争取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莫拉莱斯以绝对多数的选票成功当选总统。分析人士称,这标志着拉美出现了由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组成的反美“铁三角”,美国在拉美地区又多了一个“噩梦”。
事实上,这还仅仅是一个序幕:2006年,拉美有9国将举行总统选举,而且多个重要国家都可能迎来左翼的领导人。目前获胜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多带有中左翼色彩:从智利的中左联盟女候选人巴切莱特到敢与美国叫板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都标志着拉美政治风向的整体变化。
如果拉美左翼势力保持上升趋势,美国“后院”将无宁日。
在去年的美洲国家峰会上美国总统布什遭受的“冷落”也许已经说明了问题。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视拉美为自家“后院”。过去十多年中,美国极力在这里培植“民主”,推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这些“药方”并没有治好拉美本土经济的顽疾,这也直接导致拉美民意的“左转”,一度被埋葬的平民主义传统开始抬头。
一方面在美国的严密封锁下,古巴的社会主义政权依然不倒;另一方面,左翼政党在拉美国家中影响和力量呈扩大之势,拉美地区已有3/4国家的政权都掌握在左翼领导人手中,美国在拉美的忠实盟友越来越少。
而不管是巴西卢拉政府推行的务实渐进的社会改革,查韦斯提出“新社会主义”主张,还是莫拉莱斯将自然资源国有化的承诺,这些都是对美国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反思。尽管可能与美国的利益相背,但这是拉美民意的反映,是拉美人民为走上一条适合自己道路的积极探寻。
各国选情
墨西哥
将于7月2日举行总统、国会、墨西哥城政府及其他州政府的选举。
在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排名中,第一名是来自民主革命党的左翼总统候选人、墨西哥城市长洛佩斯·奥弗拉多尔(左),在野党“革命制度党”候选人马德拉佐的支持率排在第二。
尼加拉瓜 将于11月举行的尼加拉瓜总统大选中,前总统丹尼尔·奥尔特加(左)领导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很有可能获胜。奥尔特加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仅次于卡斯特罗,他表示将再次高举反美大旗,向美国发起挑战。西方媒体称,随着奥尔特加政治盟友们的成功,第四次参选的奥尔特加极有可能夺回失去多年的总统宝座。
哥斯达黎加 大选将于2月5日举行。目前的民意调查显示,前总统奥斯卡·阿里亚斯(左)成为接替现任总统阿韦尔·帕切科最可能的人选。阿里亚斯也是198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虽然并非左派人士,但主张多边外交,曾谴责美国总统布什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哥伦比亚 根据哥伦比亚宪法法院去年10月的决定,宪法中有关禁止总统连任的条款被取消。据此,哥现任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左)将可以参加2006年5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乌里韦是美国政府在南美地区最主要的盟友。由于其强硬政治立场,乌里韦在国内享有了很高的支持率,但哥伦比亚国内安全局势仍不容乐观。
委内瑞拉 将于12月举行总统大选。在2004年8月决定自己去留的全民公决中,查韦斯总统(左)以较大的优势打赢了总统保卫战,挫败了反对派要求罢免他的企图。查韦斯也极有可能在今年的大选中再次取胜。
厄瓜多尔 12月,厄瓜多尔的总统大选将为拉美大选年画上一个句号。去年4月,在大规模街头抗议活动中,厄议会解除了卢西奥·古铁雷斯的总统职务,并任命阿尔弗雷多·帕拉西奥(左)为新总统。目前,不属于任何政党的临时总统帕拉西奥获得的民众支持率一直都很低,但他拒绝提前举行大选。厄瓜多尔的左派力量很强,3位总统都是被民族运动赶下台的。
巴西 10月间,巴西将举办两轮的总统、国会、州长及州议会的选举。现任巴西总统、代表左派工党的卢拉(左)因为在其任期内推行一系列务实的经济政策而在国内外受到好评。但去年6月巴西工党腐败丑闻的曝光给该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不过由于成功的经济措施,如果卢拉竞选连任,他仍很有可能继续执政。
秘鲁 大选将于4月举行,届时奉行实用主义的秘鲁总统托莱多将离任。目前,右翼“全国团结”竞选联盟候选人洛德斯·弗洛雷斯以25%的支持率领先,宣扬民族主义的参议员奥兰塔·胡马拉(左)以15%的支持率屈居第二,但呈上升趋势。而胡马拉的崇拜对象正是反美斗士查韦斯。
智利 在去年12月11日的智利大选中,代表执政联盟的中左翼社会党女候选人米切尔·巴切莱特(左)以超过45.9%的得票率稳居第一。由于得票率不过半数,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将于1月15日进行第二轮投票。在首轮投票中,巴切莱特的得票率比对手———代表中右翼政党的亿万富翁皮涅拉多高出20个百分点,她很有可能成为智利首位女总统。
看点
[巴西]卢拉中左政府有望连任
巴西总统大选将于2006年10月举行。目前现任总统卢拉尚未宣布是否竞选连任,但执政党工党已经表示希望卢拉继续作为该党候选人参加竞选。由于支持率很高,只要卢拉参选,他很有可能继续执政。
作为中左派政治力量,卢拉和巴西工党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当选前,卢拉也曾提出一些较激进的政治口号———不仅反对自由贸易,而且拒不承认巴西3000亿美元债务中的部分外债。但在上任以后,他承诺继续执行前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财政协议。
在经济政策上,卢拉政府延续了上世纪90年代稳定经济和抑制高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瑞亚尔计划”,同时提出“零饥饿”计划。目前,这项计划帮助了巴西国内800万户贫困家庭,使一半贫困人口受益。
此外,政府还通过“杜绝童工计划”、“扶助家庭农业计划”、“基本药品援助计划”等扩大对社会领域的公共投资,扩大社会保障受益者。这些务实的措施保障了社会稳定,缓和贫富矛盾,保证经济稳步上升的同时,更为卢拉赢得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变数1腐败丑闻不过,工党在去年6月时爆出的腐败丑闻给一贯的声望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卢拉的得力助手、前总统府主任迪尔塞乌因为贪污问题被迫辞职,上台前曾承诺打击腐败的卢拉本人也不得不公开道歉。
变数2内部矛盾此外,巴西左派内部也存在矛盾,卢拉政府的务实政策被一些左翼政党看作向新自由主义“有条件的”投降。当选前,卢拉曾经是“无地运动”阵营的一份子,但当选三年后把土地分给无地者的承诺却不见兑现;同时,工党本身在自己的政策上也出现了内部分裂,特别是在财政政策上。不过分析人士预测说,无论工会还是“无地者运动”尚不打算背弃工党,在2006年的大选中,工党即使没有完全的胜算,也可能与右翼政党结成脆弱的联盟继续执政。
[墨西哥]首都市长瞄准总统宝座
墨西哥将于2006年7月2日举行总统选举。民主革命党候选人安德列·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弗拉多尔被认为将赢得大选。虽然民主革命党是在国家行动党和革命制度党之后墨西哥第三大党,但其支持率正在上升。
在2005年7月的中期大选中,民主革命党的议席大增。身为该党领袖的罗布雷斯对选举结果表示满意。他说这表明公民们对某党获绝对多数议席说“不”,民主革命党决定保持多元化。民主革命党得票17.8%,居第三位。在众议院的500个议席中占到约100席,比上届的51席有大幅增加。
现任福克斯政府上台以来,墨西哥经济增长率一直缓慢前行,执政党国家行动党也未能成功团结革命制度党和民主革命党两党。在中期大选中,国家行动党获得的议席大幅减少,这给左翼政党提供了上升空间。
作为墨西哥首都的市长,奥弗拉多尔凭借其政绩和个人风格成为极具希望在2006年接替福克斯的总统人选。担任墨西哥城市长4年多以来,由于注重改善社会福利、加强市政建设,奥弗拉多尔赢得了墨西哥中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一直领先。他还曾下令清理权贵们非法侵占的土地,这种“劫富济贫”的做法获得了普通民众的热烈欢迎。
在经济政策上,奥弗拉多尔同样主张务实,他支持市场经济,但反对将国营石油和电力公司私有化,同时主张对政府实行重大结构和财政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变数1腐败丑闻奥弗拉多尔也是一公认的反腐斗士,然而在2004年3月,墨西哥城政府被曝光有腐败丑闻,这也使身为市长的奥弗拉多尔的威信受到影响。
变数2官司之苦同年,由于下令在一处私人土地上修建市政道路,奥弗拉多尔被土地所有者控告侵犯私人财产。墨西哥国会应联邦检察院的要求,以滥用职权罪剥夺了奥弗拉多尔的司法豁免权。根据墨西哥宪法,他将失去竞选总统的资格,这一度引发墨西哥百万人游行抗议。
2005年5月,迫于压力,墨西哥检察机构撤销了对奥弗拉多尔的起诉,使得他得以参加2006年总统选举。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尽管面临诸多障碍,但凭借个人魅力和亲民政策,奥弗拉多尔极有希望在大选中从市长晋升为总统。
访谈
主要拉美大国进一步左倾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
2006年拉丁美洲向左转的整体趋势是否已成定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指出,事实上,左转之风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上台时就开始了,而2003年卢拉当选巴西总统可以看作是标志性事件。
左翼崛起的背后
从2005年末到2006年底,拉美十多个国家面临大选,多个国家都可能由左派政党掌握政权。其中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国家,墨西哥是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主要拉美国家大选后的政坛将进一步左倾。
徐世澄说,左派崛起的背后,一方面是拉美对于美国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反思;另一方面是“9·11”后美国与拉美合作议程的改变,布什政府的海外政策重心转移到中东,对拉美的发展不加重视,而且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在拉美国家中得不到支持,这也导致美国愈加失去对该地区的控制。
阿根廷圣安德烈大学政治学教授胡安·托卡特里安认为,民族主义的复兴也是影响拉美政治气候的因素之一。他举例说,在刚刚结束的玻利维亚大选中,强调民族运动的重要地位是新任总统莫拉莱斯获胜的一大砝码。他的胜出也将对拉美其他国家的政治气候起到“象征性”的影响,而这一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左转在拉美地区,特别是南美洲国家,是一股新的政治潮流。
施政会更加务实
美洲对话组织的拉美问题专家麦克尔·斯福特说,拉美整体向左转的说法可能太过简单。因为各国左翼领导人在政策上会有重大区别,也会因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各不相同。在玻利维亚,强调社会福利的莫拉莱斯的胜出也许象征着查韦斯的胜利,而在更多拉美国家或许不会产生同样效应,如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三国则是将自由市场原则和加强社会福利合二为一。
斯福特说:拉美地区普遍对于“颜色政治”感到“疲乏”,同时民众要求新的政治体制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如加速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机会。
徐世澄认为,当前所说的拉美左派力量和历史上有很大不同,他们通过参加选举上台,不仅相互之间会有差别,上台前后的政策也会不同:如莫拉莱斯竞选时虽然高举自然资源国有化的大旗,但在执政后也不会和控制天然气的跨国公司闹翻,其政策会更加务实,以此来保证经济政治局势的稳定。
同样,许多拉美国家虽然与美国有矛盾,但和美国的经济往来依然密切———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占该地区所有投资额的56%,因此拉美各国会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仍然重视同美国的外交关系。
采写:本报记者谢来
制图:程强《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